队名:晋风遗彩青年行
队员:拜冰璐 吴雯雯 李佳怡 李娜 郝悦彤
裴淑媛 任峰彬 杨博睿 温灏伦
指导老师:崔媛
实践地点:晋中鱼羊包餐饮文化有限公司
2025年7月9日,晋风遗彩青年行小组踏入晋中鱼羊包餐饮文化有限公司的那一刻,一场跨越百年的“对话”悄然开启。在这里,“鱼肉加羊肉”的巧妙配比不仅成就了舌尖上的鲜美,更藏着中国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密码——这场以味觉为桥的社会实践,让青年学子读懂了非遗传承的“活态”真谛。

作为2017年列入太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山西名吃,鱼羊包的故事远比味道更厚重。第五代传承人王同云手指墙上的壁画,轻声道:“‘鱼羊为鲜’不是简单的食材叠加,是古人‘和而不同’的生活哲学。”当队员们的提问触及“传统与创新的平衡”,王师傅的回答掷地有声:“守正不是守旧,就像我们的馅料,百年前的鲜要留住,现代人的健康需求也要融入。”

制作间里的场景,更让“传承”二字有了具象的温度。处理鱼肉时的“去刺留嫩”,剁羊肉时的“肥瘦三七开”,秘制高汤需“文武火交替六小时”,面皮要“擀至透光却能兜住汤汁”……王师傅每一个动作都如行云流水,却又带着不容偏差的严谨。“这不是手艺,是规矩。”他的话让队员们恍然:所谓非遗,正是在这些日复一日的坚守中,将文化基因刻进了指尖的力道、眼中的分寸。
当蒸笼揭开,氤氲热气裹着鲜香漫过古色古香的八仙桌,这场“味觉思政课”迎来了高潮。薄如蝉翼的面皮里,粉嫩馅料若隐若现,轻咬一口,鱼肉的清甜与羊肉的醇厚在舌尖交织,汤汁迸发的瞬间,仿佛听见“鲜”字从甲骨文里走来的回响——文化从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在唇齿间流转的生命力。

此次实践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非遗传承的新视角:当鱼羊包从市井小吃成为文化载体,当青年学子从品尝者变为传播者,“鲜”字便有了新的注解——它既是食材的本味,更是文化在代代相传中始终蓬勃的生机。这笼鱼羊包,装下的是山西烟火,更是民族文化扎根的见证;升腾的是文化希望,更是青年践行“国之大者”的担当。咬下那口时,尝到的不仅是百年技艺,更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码,是青年从传统中汲取力量、融入文化强国建设的初心。未来团队成员将秉持初心使命并勇于创新,助力这一特色非遗走向更广阔的未来,让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