队名:黍稷遗珍队
队员:田泽荣 王笑飞 王浩蓉 程涓梅 吕宇欣
张浩文 黄嘉怡 郝祖彤 张诗渊 王淞仪
指导老师:崔媛
实践地点:榆次老城
2025年7月9日,黍稷遗珍队成员来到榆次老城,一场充满烟火气的非遗美食桃花面探寻活动在此温馨开启。

活动伊始,非遗传承人以生动的讲述拉开序幕,为队员们细细介绍榆次老城的市井文化与桃花面的渊源。这碗面的诞生,藏着一段与逃荒相关的往事——旧时灾荒年间,百姓将仅有的面粉和零星食材混煮果腹,因配色红白如桃花得名,后逐渐成为节庆珍品,既藏着求生记忆,也寄寓着对安稳生活的珍视。从明清时期的商号云集到如今的烟火街巷,老城的每一块青石板、每一处老字号,都藏着与美食相关的故事;而桃花面作为榆次传统宴席上的珍品,那红白相间的配色、层次丰富的浇头、筋道爽滑的面条,不仅是味觉的盛宴,更承载着当地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传统的坚守。

随后,传承人便在操作台前展示桃花面的制作全过程——提前备好的手擀面整齐码放,各色配菜码得错落有致,熬制了数小时的高汤在锅中微微沸腾。只见他先将面条下入沸水,稍作搅动便捞出沥干,依次摆上粉丝、海带、炸豆腐、葱花、香菜等配菜,接着往碗中舀入适量高汤,最后淋上酥肉、丸子与溏心卤蛋,一碗香气扑鼻的桃花面就做好了。

制作完成后,队员们围坐在一起品尝这道非遗美食。夹一筷子面条,筋道爽滑;喝一口汤,醇厚鲜美;各色配菜搭配得恰到好处,红白相间的样子正如“桃花”之名,让人满口生香。大家细细品味,不仅尝到了食材的本味,更品出了老城的烟火气——这味道里有节庆的热闹,有家人的温情,更有逃荒年月里对饱暖的期盼、太平日子里对团圆的珍视。

此次在榆次老城的桃花面非遗体验,不仅是一次美食探寻之旅,更是一堂深刻的思政课。从逃荒岁月里的果腹之物,到如今承载文化记忆的非遗美食,桃花面的演变本身就是一部微缩的民生史。它让我们看到,面对困境时,中国人总能以智慧与韧性创造生活的微光,而这份在苦难中萌发的生命力,正是民族精神的生动注脚。队员们在观摩与品尝中深刻领悟到,非遗文化从来不是束之高阁的古董,而是融入生活肌理的精神密码。桃花面的每一道工序,都是前人生活智慧的结晶;每一口滋味,都延续着地方文化的基因。它以最贴近生活的方式,承载着地域的历史记忆与民俗风情,让传统在日常烟火中得以延续。

活动结束后,“黍稷遗珍队”的成员们纷纷表示,这次经历让他们对非遗传承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一碗桃花面,从果腹需求到文化符号,让大家真切理解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正是普通人在困境中对生活的坚守、对技艺的打磨,才沉淀出这样充满生命力的文化遗产。思政课上所讲的“文化自信”并非抽象概念,而是藏在每一道传统美食、每一项非遗技艺里的具体力量;“传承责任”也不只是口号,而是需要像守护桃花面的味道一样,用行动去延续历史的温度。在未来的日子里,他们将以实际行动守护这些“舌尖上的非遗”,不仅要做传统美食的品尝者和传播者,更要做文化传承的见证者与践行者,让古老的味道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让更多人从一粥一饭中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强大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