队名:馍力四射实践队
队员:肖晶怡 张嘉歆 袁艺丹 杨一丹 续慧敏
姚梦晴 燕小满 王融华 韩尚燃
指导老师:张婷
实践地点:榆次老城二宝花馍店
2025年7月5日,在这个炎热的暑假,我们馍力四射实践队踏上了探寻非遗文化的旅程,来到了榆次老城二宝花馍非遗手作店。作为山西传统面食文化的瑰宝,花馍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当我们走进这家充满古韵的手作店时,扑面而来的不仅是麦香,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文化传承。

在引导人的详细介绍下,我们了解到加墨制作工艺的独特之处。这种特殊的制作手法源于明清时期,通过在面团中加入天然植物汁液,使花馍呈现出自然的色彩。比如用红曲米调制红色,用菠菜汁调配绿色,这些天然色素不仅安全健康,更让花馍展现出绚丽多彩的艺术美感。
参观过程中,我们亲眼见证了花馍制作的全过程。从和面、发酵到造型、蒸制,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手艺人的智慧与匠心。特别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师傅们精湛的捏塑技艺,他们仅凭一双手就能塑造出栩栩如生的龙凤呈祥、富贵牡丹等精美造型。这些造型不仅具有观赏价值,更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指尖上的非遗艺术
跟随非遗传承人深入参观制作现场,我们得以近距离观察花馍制作的每一个细节。制作间里,几位老师傅正专注地进行着各自的工作。最引人注目的是张师傅正在进行的“百鸟朝凤”造型创作。他先将发酵好的面团分成大小不等的块状,然后用特制的工具在面团上刻画羽毛的纹理,动作娴熟流畅,仿佛在进行一场优雅的指尖芭蕾。
最令我们感动的是看到年轻一代学习这项技艺的热情。二十岁出头的小刘是店里最年轻的学徒,她告诉我们:“刚开始学习时,手指经常被磨破,但每当看到自己做出的第一件作品时,所有的辛苦都值得了。”这种对传统手艺的执着与热爱,正是非遗文化得以代代相传的重要动力。
经典之作中的文化密码
在打卡区,一件件精美的花馍作品犹如艺术品般陈列展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五福临门”和“吉祥如意”两组作品。“五福临门”以五个形态各异的蝙蝠为主体,巧妙地融入了牡丹、寿桃等传统元素。每个蝙蝠的翅膀上都精心雕刻着不同的吉祥纹样,寓意着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的美好祝愿。这件作品采用了立体镂空的工艺,在保持整体结构稳定的同时,展现出极强的空间感。
这些经典作品不仅展现了高超的制作技艺,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例如“连年有余”主题的作品,通过莲花和鲤鱼的组合造型,寓意着生活富足、年年有余。而“双喜临门”则巧妙地将两个“囍”字融入花朵造型中,既体现了传统婚庆文化的特色,又不失艺术美感。每一件作品都像是一本打开的历史书,记录着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追求。
这些花馍作品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不仅在于其外在的精美,更在于它们承载着深厚的文化记忆。正如店内陈列的一件百年老模具所展现的那样,每一道刻痕都是岁月的印记,每一种造型都是历史的见证。通过近距离欣赏这些作品,我们深切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和永恒价值。


心灵触动与文化体悟
站在花馍制作间里,看着师傅们专注工作的身影,我们的内心涌起阵阵感动。当张师傅耐心地向我们讲解“百鸟朝凤”的制作要点时,我们突然明白,这不仅仅是在传授一门技艺,更是在传递一种对待生活的态度。
在参与制作的过程中,我们也切身体会到了传统手艺的不易。第一次尝试捏制牡丹花瓣时,不是太厚就是太薄,要么就是形状不够圆润。旁边的王师傅笑着告诉我们:“年轻人,别急,这手艺啊,得慢慢来,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在他的指导下,我们渐渐掌握了力度和角度的诀窍,当第一朵像样的牡丹花瓣成型时,内心的喜悦难以言表。
守护与传承的使命担当
通过这次实践,我们深刻认识到非遗文化传承的重要性。花馍作为一项活态文化遗产,不仅承载着精湛的制作技艺,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重要纽带。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显得尤为重要。我们需要建立起系统化的保护机制,包括建立完整的档案记录、培养专业人才、开展公众教育等多个层面。
展望未来,我们认为应该积极探索非遗文化的创新发展路径。比如可以将传统花馍元素融入现代糕点设计,开发适合年轻人审美的新产品;或者与旅游产业结合,打造沉浸式的文化体验项目。同时,也要注重知识产权保护,为非遗传承人提供必要的法律支持。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我们深感肩负着文化传承的责任。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让更多的同龄人关注并参与到非遗保护工作中来。毕竟,只有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才能真正实现永续传承的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