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党委书记吴衍涛:以强大思政引领力塑造立德树人新格局 - 专家视角 - “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数字地图
首页 / 专家视角 /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党委书记吴衍...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党委书记吴衍涛:以强大思政引领力塑造立德树人新格局
来源: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 发布时间:2025-09-08 09:52:19 浏览量:2
A- A+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思政引领力是教育强国的首要特质,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关键,凸显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全局性指导地位。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摆在事业发展的突出位置,贯穿办学治校各领域全过程,扎实推进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着力在思想引领、行为养成、素养提升、文化浸润等方面下功夫,凝聚强大思政引领力,努力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时代新人。

掌握“主导权” 以强大思政引领力把稳思想之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方向是行动的指南。思政引领力首先表现为政治引领力,这是教育的政治属性决定的。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牢牢掌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权与话语权。校(院)党委深入落实主体责任,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持续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成立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二级党委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建设标准》等制度文件,积极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协同推进、院(部)主动作为、师生全员参与”的大思政育人新格局。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抓紧抓实教育培训、学习研讨、宣讲阐释、学做结合等各个环节,健全“校(院)党委、二级党委、党支部”三级理论学习体系,打造校(院)“红星”党员先锋宣讲团、三级党组织书记宣讲团,建成山东省党员教育现场教学基地、山东省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等5个校内教育基地,不断健全完善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长效机制,切实引导广大师生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图片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宣讲会暨干部培训会

用好“主渠道” 以强大思政引领力筑牢信仰之基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提升思政引领力的主抓手。校(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论述,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针对性和吸引力。严把教学内容关,夯实思政课政治本色,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完善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群建设,建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切实做到立足时代发展、反映时代要求、答好时代之问,真正把鲜活的思想讲鲜活、把彻底的理论讲彻底,有力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改革教学模式提升思政课育人实效,坚持“八个统一”的思政课建设导向,深入实施思政课改革创新“磐石计划”,推动体验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多样化教学方法应用,不断提升教学效果。积极开发利用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善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拓展教学场域,打造校(院)VR红色教育基地,让思政课“看得见”“摸得着”“能体验”,有效激发学生兴趣,“黄河文化与中华文明”思政课程资源库入选教育部高校数字思政精品项目。多措并举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注重体系贯通、内外联动、有效衔接,统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协同育人,出台《关于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实施方案》,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学科思政”四位一体的“大思政课”育人格局,凝聚思想政治教育强大合力。全面加强课程思政建设,依托校(院)牵头的山东高校课程思政研究中心,扎实做好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创新,完善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专业体系和课程体系,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课程思政建设山东路径——定标准、建体系、究设计、重践行”项目获山东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图片

四所高校3万余名师生共同参与一堂跨越2000多公里的国家安全教育课

深入“主战场” 以强大思政引领力提升育人质效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机制创新为引领、以阵地建设为载体、以网络思政为延展,推动各种资源要素良性互动、协同配合、有机衔接,形成强大育人合力。校(院)牢固树立“育人为本、质量为要”工作理念,坚持五育并举,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统筹教育教学各领域、各环节,构建课上课下、线上线下、校内校外相贯通的育人模式,推动思政育人“内循环”融入师生成长和事业发展“大循环”中,让思政教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打造全环境立德树人良好生态,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强化实践育人,注重发挥第二课堂作用,实行“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通过集中性社会实践、日常性社区实践、全年化志愿服务等,打造“沉浸式”实践育人大课堂。开展“沿着黄河遇见海,万名学子访千村”主题社会实践,每年组织千余支队伍、万余名学生深入黄河流域社区、企业、厂矿、乡村等开展走访调研,让学生在鲜活生动的实践体悟中感受时代变革、厚植家国情怀、坚定使命担当。强化网络思政,基于易班平台推出“齐小思”AI辅导员智能体,形成“洞察—认知—干预—转化—增效”环环相扣的闭环育人链路,实现从智能交互到精准思政的全链条赋能,让“生命线”加装“数据链”、跑出“云速度”,推动思政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强化宣传教育,深化融媒体改革建设,依托“一网一报两台八号”,打造策采编发一体、图文影音并茂、报网微号齐备的融媒传播格局,坚持“小切口、大文章”,产出一系列有品质、有温度、有热度的新媒体作品,网络传播力和引导力不断提升,切实以正能量澎湃大流量。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健全完善“院—校—省—国”四级科创竞赛体系,打造教学、培训、竞赛、实践、研究“五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着力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近年来,工大(科院)学子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挑战杯”大赛中荣获国家级奖励100余项。强化阵地拓展,统筹推进线下“一站式”学生社区和线上“一网通”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创建“北辰星”社区党员工作站、社区心理健康驿站,推动全校育人力量深入学生群体,努力实现一站式、一键化、全周期智能服务,让“小社区”凝聚育人“大合力”。

图片

开展“沿着黄河遇见海,万名学子访千村”主题社会实践

弘扬“主旋律” 以强大思政引领力厚植文化之根

文化承载着深厚的历史积淀,滋养着人们的精神世界,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铸魂育人的重要载体。校(院)高度重视文化传承创新,出台《文化建设实施方案》,实施文化建设提升工程,丰富完善文化标识系统,全面构建体现大学精神、符合时代要求、彰显科教融合特色的文化业态。建强文化育人阵地,用好用活文化资源,发挥学科特色优势,建设山东红色金融博物馆、齐鲁陶瓷玻璃科学与艺术博物馆,打造酒文化体验中心、剪纸文化体验中心、山东手造展示体验中心等15个沉浸式文化实践基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系列活动,引导学生体验剪纸、刺绣、陶艺等传统工艺,深刻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强化文化品牌塑造,在深入开展“一部(院)一品”文化品牌、“一部(院)一廊”文化墙建设基础上,全面实施思政工作精品项目、骨干团队、优秀成果培育计划,培育悦读沙龙、生态文明传习社等多个特色文化品牌,“行走的课堂——‘1365’实践育人模式”和“‘红色书包’推动高校思政教育‘走新’‘走心’”等5个项目先后获批教育部高校思政工作质量提升精品项目。持续深化以文育人、以文化人,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扎实推进黄河文化进校园,出台《关于全面推进黄河文化融入育人体系的实施意见》等制度文件,联合沿黄流域120家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成立黄河文化育人共同体,出版《中华文明视域下的黄河文化传承发展研究》等专著,举办全国黄河文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高端论坛、黄河流域红色金融科技与绿色生态发展大会等学术研讨会,开展“黄河文化艺术节”“黄河碑刻拓片及文物史料展”等特色活动,持续推动黄河文化入脑入心。全面加强文艺作品创作,以校(院)自主培养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军成为原型,编排原创校园音乐剧《向海》,在山东省科学家精神文艺作品征集中获一等奖,入选中国科协科学家精神主题展演剧目,切实讲好身边的科学家故事。

图片

校(院)首部原创音乐剧《向海》

建强“主力军” 以强大思政引领力汇聚人才之势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高素质教师队伍是提升思想政治工作效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力量。校(院)充分发挥教师人才培养的主导性作用,聚焦“经师”素养提升和“人师”气质涵育,抓实引进、教育、约束、培养、激励各个环节,着力打造一支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思政工作队伍。坚持培优育强导向,建立了辅导员“岗前、岗中、岗后”全流程培养体系、思政课教师“一对一结对传帮带”成长导航体系和党务干部“政治理论+党性锻炼+业务技能”教育培训体系,切实提升思政工作队伍整体素质和能力水平。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成立党委教师工作委员会和校院两级师德师风建设委员会,完善师德考核监督机制,建立师德问题报告和师德舆情监督制度,严格执行师德失范“一票否决”,切实以良好师德师风涵养清风正气。扎实推进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弘扬尊师重教优良传统,定期举办新聘教师宣誓仪式、退休教师荣休仪式,开展“师德建设先进集体”“师德标兵”“最美教师”评选活动,选树教书育人楷模、师德模范教师等先进典型,切实增强广大教师职业荣誉感,涌现出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师德标兵、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山东省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等一大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形成了广泛的示范效应。

图片

隆重举行教师节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