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全球化、多极化加速,各领域交流合作与竞争激烈。科技变革深刻,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蓬勃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重塑生活与学习模式,推动各行业革新,这给民航业创新升级带来深远影响。同时,西方意识形态渗透日渐激烈,大学生意识形态领域工作挑战严峻,社会多元化趋势显著,不同文化交融,对人才综合素质提出更高要求。民航业作为国家重要战略产业,是交通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需要大量德才兼备的专业人才,民航院校肩负着为行业输送优质合格人才的重任。
全国教育大会的召开为教育事业发展明确了重大任务和战略举措。在此背景下,中国民航大学深入学习贯彻大会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探索构建并践行“1232”大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努力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民航院校思政教育之路,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奠定坚实基础。
“1232”大思政教育教学体系的理论逻辑阐释
忠诚教育领航 筑牢思政根基
忠诚教育是中国民航大学“1232”大思政体系的灵魂,学校精心构建起纵横交错的忠诚教育格局。纵向上,国家忠诚、行业忠诚、职业忠诚层层递进;横向上,政治忠诚、道德忠诚、社会忠诚相辅相成。在时间维度上,学校巧妙规划,在关键节点开展主题教育。每年2—4月,围绕学雷锋日开展“对人民忠诚”教育,引导学生传承雷锋精神,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5—7月,结合七一建党,开展“对党忠诚”教育,让学生深刻理解党的初心使命;8—10月,借国庆契机,强化“对国家忠诚”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11—次年1月,以“两航起义”为依托,开展“对民航忠诚”教育,传承民航先辈的忠诚担当精神。
构建“核心价值”忠诚教育体系,丰富忠诚教育内涵。开展“四史”“三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代民航精神、新时代民航安全文化教育,贯穿学生在校的各个阶段。开学季开展“开学第一课”“国旗下的成长”活动,考试季开展诚信教育活动,毕业季策划感恩教育等活动,形成全学段闭环式思政教育。举办各类特色活动,如“蓝天大讲堂”“国防知识大讲堂”“民航劳模工匠大讲堂”等,邀请行业专家、劳模工匠分享经验,激发学生的职业自豪感和责任感。同时,与天津音乐学院、天津市曲艺团共建,引进高雅艺术进校园,以文化浸润心灵,深化忠诚教育。
此外,学校打造多模式忠诚教育品牌。编演大型民航题材原创话剧《两航起义》,每年在两航起义纪念日前后组织学生观演,通过舞台艺术展现民航历史的厚重与担当。学校在天津市五大道的“两航起义”教育基地,也成为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创作校歌《从心而上》,每年军训期间组织新生传唱,以激昂旋律传递中航大精神。开展“美丽中航大”创建文明校园活动,校院两级志愿者队伍积极参与,提升校园环境品质与文化氛围。寒暑假的“启航计划”“红色寻访”“重走方舟路”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祖国的发展变化,汲取成长力量。
双轮驱动发力 提升思政质量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双轮驱动是“1232”体系的核心动力。在课程建设方面,学校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为核心的“1+1+2+ N”思政课程群和课程思政建设体系。出台相关实施方案,完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建好用好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网站,打造资源共享平台,涵盖民航思政、示范课程、思政名师等七大模块,每月推送课程思政资讯不少于6篇,并与超星、智慧树等平台合作,研发线上精品课程。通过举办教师课程思政教学竞赛和大学生课程思政微课大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师生共绘育人“同心圆”。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联手多部门,推进集体备课会、相互听课观摩等活动,选派马院教师深入二级学院开展专题培训,营造全员育人氛围。
在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上,学校根据六门本科思政课必修课程教学要求,依托天津市内(校内5个、校外1个)共6个基地,形成“一课程一基地一品牌”实践教学体系。例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依托校史馆和博物馆,开展“民航社会实践”,以经典飞机及其背后故事为切入点,激发学生投身民航事业的信心和使命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依托国产大飞机与适航科普基地,开展“追寻总书记足迹”活动,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增强科技创新意识;“思想道德与法治”依托廉洁与法治教育教学基地,开展“跟着总书记点赞”活动,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打破传统思政课堂的固定模式,让学生在行走中接受教育。
中国民航大学思政课实践教育基地
三点支撑稳固 夯实思政基础
制度、模式、平台三点支撑为“1232”体系提供坚实保障。在管理制度上,学校构建全方位思政教育管理制度体系。教学管理方面,制定严格的思政课程大纲和教学计划审核制度,明确教学质量评估标准和流程,定期开展教学检查与评估。建立教师思政教学培训与激励制度,提升教师思政教学水平。完善学生思政表现综合评价制度,将学生多方面的思政表现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在课外实践环节,坚持并深化准军事化管理,印发《校内学生行为红线清单》,制定安全风险监测和会商研判机制,保障校园及师生安全。
模式创新上,学校探索出“理论讲授+实践体验+网络学习”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按照“规定+自选+创新”模式选定教育内容和方法。在“规定”基础上,鼓励师生根据自身特点和需求自选和创新教育内容与形式,如开展专题研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学校将实践元素融入思政教育,通过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同时,打造特色思政教育品牌,运用现代技术拓展教育渠道,如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线上思政教育,利用VR、AR技术打造沉浸式思政教育体验场景。
平台建设方面,学校搭建线上教育平台、社会实践平台、校园文化活动平台,形成“两馆三基地一所一中心一社区”育人阵地。中国民航大学思政课实践教育基地获批天津市社会科学普及基地,校史馆全年更新展陈内容4次,成立校园文化宣讲社团,为思政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场所和文化资源。
两个保障 坚实助力学生成长
管理服务与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成长提供全方位保障。在管理服务保障体系建设上,学校坚持以学生为本,打造多层次的思政铁军和学工铁军队伍。构建“四位一体”心理健康工作服务体系、“12345”资助育人工作服务体系,形成现代后勤服务保障体系、创新志愿服务体系和一站式师生服务体系。在不同时期,学校开展各类暖心活动,如考研冲刺期食堂早餐限时半价、毕业季毕业生免费餐、开学季新生折扣券活动、军训期为学生提供解暑饮品等,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有力支持。
校园文化保障体系建设中,学校将“三个敬畏”和“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安全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凝练校训、学风、校风,阐释学校精神谱系内涵。将文化熏陶融入“四个课堂”,第一课堂推进学科跨界融合,开设艺术与审美类、人文素质类课程;第二课堂开展系列文艺活动,推动原创作品编创与推广;第三课堂扩展校外美育资源,搭建社会公益志愿平台;第四课堂开展线上文化教育,赋能网络育人。学校还创新打造文化品牌,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育人成效显著 成果广泛推广
“1232”大思政教育教学体系成效显著。学生在思政引领下,学科竞赛成绩优异,2024年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奖2463项,其中国家级171项,省部级615项,校级1677项,参与学生2.3万余人次,综合参与率85.65%,获奖学生7875人次,获奖率28.85%。在“挑战杯”“国创赛”等重要赛事中表现出色,多名学生获得个人荣誉,学生志愿者圆满完成多项大型赛事志愿服务工作。
该体系在应用与推广方面也成绩斐然。学校通过主流媒体和校内媒体矩阵宣传体系内涵与成效,在思政课实践教育基地展陈中介绍该体系,在航展上展示成果。建设育人平台,形成本科思政课“一课一基地一品牌”实践教学模式,多门课程和教材获评市级、国家级示范,拍摄的课程思政专题片点击量可观。同时,校园文化育人体系建设不断推进,文化熏陶融入“四个课堂”。学校依托“1232”大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建设,获批天津市大思政课改革示范高校,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成功入选“天津市高校特色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单位”。
2024年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案例获奖
中国民航大学“1232”大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受到媒体高度关注,新华社、新华网、人民网等主流媒体纷纷报道,点赞量达数百万次。在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中,该体系得到专家充分肯定,并入选人民网年度优秀思政课程案例。这一体系的成功实践,为新时代民航院校乃至其他高校的思政教育提供了宝贵经验,将继续在铸魂育人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培育更多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和专业素养的新时代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