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2025年“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暨暑期社会实践系列报道:边走边记 | 从“暖心路”到振兴路 - 实践动态 - “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数字地图
首页 / 首页 / 实践动态 / ​重庆大学2025年“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暨暑...
​重庆大学2025年“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暨暑期社会实践系列报道:边走边记 | 从“暖心路”到振兴路
来源:青志重大 作者:李梓嘉 丁筱菲 陈玮彤 曹小满 发布时间:2025-11-18 14:02:51 浏览量:0
A- A+

重庆大学赴林夕华实践团以“为爱发声,以美育人”的宗旨,聚焦古村落建筑景观,开展系列有声语言创作、话剧表演等美育课程和前沿科学知识活动,致力于用爱心与耐心搭建“帮扶桥梁”,构建以心灵陪伴为核心的新支教模式。

清晨的山雾尚未散尽,重庆大学赴林夕华实践团的5位成员与指导老师陈玮彤便从县城动身,沿着蜿蜒山路向三岔河镇三河村出发。驻村干部李晓罗老师带领重庆大学和重庆化工职业学院的“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暨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先后走进三河村的旧址与新村,也一同踏上了村民们脱贫致富的“暖心路”。

图片

实践团师生在三河村旧址入口处合影

三河村坐落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境内,距离昭觉县城47公里、距离西昌市区63公里。1983年,三河大队和幸福大队合并成为三河村,2021年4月,三河村通过村级建制调整,将原三岔河乡红旗村撤并到本村。

图片

实践团师生沿着总书记曾经的足迹,走访了2户村民家的旧址

7年前,吉好也求的女儿吉好有果在家中为习近平总书记演唱了一首《国旗国旗真美丽》,她清脆的童声和真挚的情感赢得了总书记的赞许与鼓励。2023年7月28日,在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开幕式的舞台上,吉好有果再次作为领唱唱响了这首歌,彼时,她的歌声愈发自信动人,也让世界听到了大凉山的声音。

图片

实践团师生围坐在村民节列俄阿木家(旧址)的火塘边

在村民节列俄阿木家的旧址中,实践团师生围坐在习总书记坐过的火塘边,静静聆听李老师深情复述总书记对村民们的殷切嘱托。大家的思绪仿佛回到了7年前那个意义非凡的时刻,也感受到了总书记对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视和对百姓生活的关怀。

图片

驻村干部李晓罗老师为师生们介绍总书记关心的悬崖村的易地搬迁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易地搬迁是解决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实现贫困群众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途径。三河村在党的领导和帮助下,进行了易地扶贫搬迁等一系列重要改造措施,这些举措不仅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条件,也促使凉山州乃至四川省的脱贫攻坚工作向前迈出了一大步。“要想富,先修路”几乎是每个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口号,通过国家政策支持,凉山州在脱贫攻坚中实现了道路村村通,在此过程中,三河村的交通条件也得到了极大改善,当年的羊肠小路已变成了如今三河新村的康庄大道。

图片

三河新村的宣传标语

随后,实践团师生乘车抵达三河新村,写着“共产党瓦吉瓦(‘瓦吉瓦’彝语意为‘好’),习总书记卡莎莎(‘卡莎莎’彝语意为‘谢谢’)” 的宣传标语映入眼帘。村委会的屋顶上,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永远跟党走”五个鲜红大字庄重醒目。

图片

三河村村委会广场

近年来,三河村立足现状,大力发展特色养殖业、种植产业、乡村旅游等农旅融合产业。9个合作社、多家养殖大户带动了一万余头西门塔尔牛、乌金猪、半细毛羊等多品种的动物养殖;当地还形成了370亩冬桃、200亩红梨等经济作物的种植规模,并通过“党支部+公司+农户”的模式不断促进农民增收。

图片

村民家的桃树

最后,实践团师生来到了三河村村史馆,李晓罗老师通过实物、照片、文字等多种形式向大家介绍了近年来三河村在农耕工具、传统服饰、居住环境等方面的变化。图片

彝族传统农具

三河新村的房屋既保留彝族传统建筑的样式,又具备现代实用功能,统一的黄墙灰瓦房屋和功能分明的室内布局相辅相成。

图片

村民吉好也求的新家院落一角

此外,三河村通过红色旅游饭店、村史馆、农特产品展销厅及9套民宿、1家酒店,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旅游服务体系。当地重点打造乡村旅游和红色教育基地,2024年吸引游客3万余人次,创造了25个本地就业岗位,激活了乡村经济的新动能。

图片

实践团师生在村史馆合影

通过国家政策支持、社会帮助以及自身努力,三河村顺利实现了从贫困到小康的转变。当地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过程中,利用自身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同时不断完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提升村民生活水平,先后荣获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称号,入选全国巩固脱贫成果实践交流基地,获评四川省乡村治理示范村、乡村旅游重点村等。这些荣誉也见证了三河村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辉煌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