队名:古韵新声队
队员:王宁 王若萱 宋慧珍 宋慧倩
王菲 苏卓滢 苏卓琳 宋金鸿
指导老师:刘雁霞
实践地点: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古城
当古城砖墙的斑驳与漆器表面的温润相遇,一群大学生和小朋友带着对非遗的追问,走进了平遥推光漆器的世界。近日,一场以“大手拉小手观发展,思政传非遗育新人”为主题的非遗实践活动在此展开,队员们在与匠人对话、体验工序、见证创新中,完成了一份关于传承与成长的特殊答卷。

“割漆不能伤树心,做人不能丢根本。”传承人手持割漆刀的一句叮嘱,成为队员们的第一课。看着乳白色的漆液从树身渗出,遇氧渐成褐红,如树木的血液般鲜活,队员们恍然大悟:老祖宗“天人合一”的智慧,就藏在这与自然共处的细节里。大漆阴干需避尘埃、顺天时,不能急、不可催,这份对自然规律的尊重,让队员们明白:非遗传承的第一步,是学会敬畏。

“裱布要匀、刮灰要平、髹漆要薄、推光要柔”,七十二道工序的严苛,曾让初上手的队员们感到枯燥。直到工作室墙上的老照片映入眼帘:上世纪八十年代,传承人背着漆器走街串巷,在快节奏的改革浪潮中,用脚步丈量着手艺的温度。“别人嫌慢时,你得耐住性子。”老艺人的话,让“工匠精神”从课本走进掌心。队员们亲身体验推光工序,手掌反复摩挲漆面直至发热,才懂得:坚守,是在快时代里做“慢功夫”的信徒。
“这手艺不只为糊口,是让日子有念想。”老艺人指着一件漆器盒底的平安漆书,讲述着它的故事:抗战时期,类似的漆器食盒曾藏过地下党密信,陪伴中国人穿过苦难。队员们望着纪念馆里斑驳的战时漆器,突然明白:非遗从不是温室里的藏品,它是民族精神的载体,如大漆般越磨越亮。这份沉甸甸的历史,让青年的担当有了具体的注解——接过接力棒,让文脉与精气神代代相传。

推光漆器推的是光,更是时代眼光。队员们尝试将直播镜头搬进工坊,镜头前,匠人的手掌在漆面游走,光影流转间,网友们看见了千年工艺的温度。订单从全国各地飞来,让大家真切感受到:传承不是关起门来,而是让传统融入生活。“给老手艺装上新车轮”,年轻传承人的创新实践,让队员们懂得:创新,是让非遗驶向未来的动力。
在乡村小学的漆艺小课堂上,孩子们用稚嫩的手握着漆笔,在木胎上画下古城墙、大漆树,也画下了对家乡的认同。“直到看见老艺人谈手艺时眼里的光,才懂文化自信不是口号。”队员小王在日记里写道。这份对脚下土地的热爱,正是青年扎根的力量——了解家乡、懂得民族智慧、愿为这片土地付出,便是最扎实的成长。
实践结束时,队员们虽未掌握完整工序,却收获了更珍贵的答案:推光漆器的光,照见的不仅是千年传承的韧性,更是青年与民族脉搏同频共振的方向。这场非遗之旅,是生态课,是品德课,是历史课,更是一堂深刻的思政课——最好的传承,莫过于让青春的手掌,接住文明的接力棒,在坚守与创新中,让千年技艺焕发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