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重庆大学“江岸新经”生态经济本硕博师生调研团走进巫山,聚焦库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路径、民族融合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深入红椿土家族乡与相关负责人进行座谈交流,实地走访集体经济项目、特色产业基地与民族村落,探寻深山乡土里蓬勃生长的绿色动能。
发展解码:锚定生态经济融合坐标
调研团成员与红椿土家族乡座谈。
“守护绿水青山是红椿的生命线,但绿水青山更要转化为富民产业”。座谈会上,红椿土家族乡党委书记谭洪平向调研团队阐释了红椿的发展逻辑。面对三峡库区生态保护的刚性约束及过往煤矿采掘业的路径依赖,当地以党建引领集体经济创新突破,构建“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框架逻辑,还详细介绍了“党支部+合作社+龙头企业+绿色产业”的振兴模式,强调在产业发展全链条中确保生态保护与产业振兴同频共振。
产业深探:药材飘香里的绿色账本
调研团成员观察庙党植株生长情况。
在巫山海拔千米的大山上,调研团参观庙党种植园,团队成员俯身查看道地药材的长势,千亩规范化种植的庙党梯田层叠铺展。“红椿土家族乡平均海拔1500米,年均温度12摄氏度左右,土壤肥沃、含水量丰富,为党参、黄精等中药材生长提供了绝佳环境”,红椿相关工作人员介绍道,“经过多年发展,‘巫山庙党’已走向全国,成为带动增收致富的‘药财’和巫山靓丽名片,集体经济净利润全部用于村民分红”。据悉,2025年中药材育苗基地将投入使用,推动当地中药材产业从优质种植向种苗培育、精深加工全链条高质量发展迈进。
民族共融:生态家园中的文化传承
土家族文化元素饰品。
在土家族聚居的大坪村,调研团走进党群服务中心,沉浸式体验民族文化与生态人居的和谐共生。百年吊脚楼群风貌得以精心保存,同时巧妙融入现代人居环境整治理念。土家织锦的斑斓色彩、悠扬山歌的动人旋律,正转化为文化旅游和民宿体验的独特魅力。中心负责人特别提到,每年暑期,这里都迎来充满活力的大学生志愿者。他们不仅悉心关爱、看护着各民族留守儿童,还穿梭于田间地头,走访农户,为当地农产品探寻产销对接新路径,贡献着宝贵的青春智慧。
库区屏障:守护林地的绿色脊梁
红椿土家族乡好生态。
踏入高炉村古松林,林间松涛如诉。这片500余亩的原始巴山松林,万余棵百年古树苍劲擎天,每一道树纹都镌刻着护林人李美成半个世纪的坚守。团队成员在参访中深切缅怀这位老人:1966年,年仅24岁的李美成受聘为护林员,从青丝到白发,从年工资5元到后来的400元,50年初心不改,将500亩荒山守成绿海。“只要自己还能动,我就要一直守护着这片绿色的森林”。重温老人质朴而坚定的话语,成员们无不动容,在古树的见证下,新一代青年守护绿水青山的誓言在山谷间回荡。
“红椿的实践深刻印证了,生态约束并非发展枷锁,而是转型升级的宝贵契机!”调研团成员在总结首日行程时纷纷表示。红椿以党建引领集体经济、以生态赋能特色产业、以文化促进民族融合、以奉献铸就绿色屏障的生动实践,为三峡库区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样本。
“三下乡”活动作为新时代青年深入基层、服务社会、增长才干的重要平台,更是重庆大学青年学子践行青春誓言、展现时代担当的生动课堂。调研团结合专业背景,就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集体经济组织模式优化、流量经济赋能产业发展、品牌价值提升及市场拓展等议题,与乡领导进行了深度交流,提出了初步建议。后续将深入分析调研数据,形成高质量报告,为红椿乃至巫山县在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产业链延伸、民族文化品牌打造、绿色人才培育等方面提供针对性方案,并积极推动校地合作项目落地,助力更多生态文化产品打通“出山路”,助力巫山生态经济高质量发展跑出“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