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法用法向未来,法治护航纯真童年 - 实践动态 - “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数字地图
首页 / 实践教学 / 实践动态 / 学法用法向未来,法治护航纯真童年
学法用法向未来,法治护航纯真童年
来源:重庆大学 作者:董佳瑜 发布时间:2025-07-30 15:31:05 浏览量:0
A- A+

2025年7月22日上午,重庆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乡土童行”实践团在四川省宜宾市江安县汉安中学开展“学法用法向未来——我们身边的法律”为主题的思想政治与法治启蒙课程,本次课程由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小凤老师主讲。当日下午,实践团开展了“思政领航,支教育新人”交流座谈会。

“乡土童行”实践团成员召开交流座谈会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以宪法为核心完善法律体系,以总体国家安全观筑牢法治防线,以全民守法夯实社会根基。重庆大学材料学院“乡土童行”实践团立足于法律教育普及发展现状,通过具象化、沉浸化、生活化课程,引导四川省宜宾市江安县二至三年级的学生们感知法律的核心内涵,理解法治意义与价值,让学生们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本次思想政治与法治启蒙课,从“我们身边的法律”切入,由“法律初印象”“法律探究活动”“法律伴我成长”三个部分组成。面对王小凤老师提出“法律是什么”“它在哪里呢”的问题,有人说法律是规范,也有人说法律是不能做的事情,每位同学对于法律都有不同的看法和见解。为了让同学们深入了解法律含义,王老师通过“学校要排队、爱护公物,过马路要遵守红绿灯、走斑马线,在家要注意电器安全、提防陌生人”等生活案例,阐释法律是保护日常生活的规则。

王小凤老师为小朋友们讲解法律知识

在“法律探究活动”这一部分,王老师选择了三个以校园为背景的案例进行了问题链设置,并通过动画短片展示法律如何护航成长历程,引导学生们准确识别出“我的东西我做主”、“遵守规则”和“尊重他人”等法律相关行为,建立规则认同感。在“法律伴我成长”这一部分,王老师向同学们分别介绍了“财产权”“人格尊严权”“人身权利”,面对这三个重要权利,不少同学面露疑惑,托着下巴陷入沉思,眼中流露出对法律知识的强烈渴望。他们时而眉头紧锁,时而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好似在法律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努力汲取着每一滴养分,以期在未来的道路上能够运用所学更好的保护自己和帮助他人,维护社会正义,实现自我价值。王老师通过各种生活案例简单明了向同学们讲解三个权利,与同学们积极探讨交流,解答各种相关疑惑。在课程最后,同学们集体朗诵《我是法律小卫士》,声音洪亮,秩序井然,对“从小做起我能行法治社会齐努力!”等内容表现出高度共鸣。“原来法律不是冰冷的条文,它就像超人披风一样保护我们!”课后,一位三年级学生向同学分享感悟。

同学们在思政课上踊跃回答问题

本次“学法用法向未来——我们身边的法律”思想政治与法治启蒙课通过场景化教学,深化儿童法治启蒙,有效提升规则意识与自护能力。实践证明,法治教育需持续融入儿童成长全过程、全环节和全方位。正如“乡土童行”实践团成员所言:“我们期望法治精神伴随孩子成长,让知法守法的信念,成为照亮未来之路的明灯。”

在上午思想政治与法治启蒙课程结束后,“思政领航,支教育新人”交流座谈会也有序开展,探讨如何将大思政体系建设与支教实践有机结合,让思政教育更好融入教学实践。座谈会由实践团指导老师张亚琳做开场引入,随后进行支教实践经验分享和大思政课体系建设与支教实践结合探讨。支教团成员结合自身支教经历,分享了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困难以及和小朋友们之间发生的暖心故事,王小凤结合自身十年的思政教学经验,针对支教团成员在支教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出了若干建议,鼓励支教团成员在支教实践过程中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最后,张亚琳老师对同学们的分享和讨论进行梳理总结,鼓励同学们在接下来的支教实践中不断探索课程形式,增强思政教学的实效性与感染力。

王小凤老师、张亚琳老师在座谈会上做出指导建议

实践团成员在座谈会上纷纷表示将继续秉持“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实践理念,将思政教育更好地融入后续的支教教学中,并且通过本次社会实践不断提升自我,为大思政课体系建设和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支教团成员们认真聆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