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暖藏冬·信语心言:以书信传递温暖,用爱心跨越山川 - 实践动态 - “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数字地图
首页 / 首页 / 实践动态 / 渝暖藏冬·信语心言:以书信传递温暖,用爱...
渝暖藏冬·信语心言:以书信传递温暖,用爱心跨越山川
来源:青志重大 作者:王鑫琳 发布时间:2025-07-02 13:57:10 浏览量:0
A- A+

在广袤的华夏大地上,有这样一条独特的情感纽带,它由一张张轻薄却承载着深厚情谊的信纸编织而成。这些信纸从山城重庆出发,沿着长江逆流而上,跨越万水千山,飘向遥远的青藏高原,将一群青春洋溢的大学生的美好祝福,精准地传递到另一群朝气蓬勃的中学生手中。

为延续重庆大学与西藏昌都第六高级中学的温暖情谊,重庆大学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昌都分队与重庆大学团校联合主办了“渝暖藏冬·信语心言”2024-2025学年的第一期活动。活动通过书信交流架起两地学子心灵沟通的桥梁,为昌都六高的同学们送去知识与关怀,传递冬日暖意。

活动的开始,昌都分队的四位成员崔新悦、谢鑫、刘信彤和陈若瑜给昌都六高的同学们播放了重庆大学建校95周年宣传片《前锋》。学生们第一次认识了重庆大学,从学生们的神态可以看出来,他们看得非常认真,眼神中发出了向往的光芒。

看过宣传片后,学生们写下了给重庆大学的第一封信。从写完信的第一天起,同学们几乎每天都会问支教老师,什么时候重庆大学的哥哥姐姐们回信过来,他们时常会担心能不能收到回信,需要一次又一次地向老师们确定。

事实上,生活在网络便捷的城市中的人们,或许很难想象高原地区的特殊状况。在那里,许多山区的网络信号并不稳定,甚至有些地方信号微弱到几乎无法正常使用。曾有学生为了能顺利上网课,不得不爬到高山上寻找信号;并且,也并非每个学生都拥有一部手机。硬件条件的限制,给当地学生获取外界信息、与他人便捷沟通带来了诸多不便。但比硬件限制更需要关注的,是昌都六高学生们的内心世界。他们中的许多人来自偏远牧区家庭、单亲家庭,甚至还有福利院的孤儿。由于西藏地域辽阔、人口分布稀疏,学校只能集中兴办,这使得孩子们不得不远离家乡求学,求学之路充满艰辛。在支教教师眼中,他们虽然表面上乐观开朗,但在内心深处,孤独与自卑的情绪时常萦绕。

图片

图片

从寄信的那天起,时间似乎过得很快,六高的孩子们很快就收到了来自重庆大学的回信。这些信件里的关怀看似来自远方,实则近在咫尺。因为写信的重庆大学学生们,大多刚刚经历过高考,他们对高中生活的记忆还鲜活如新。在信中,他们毫不吝啬地分享自己的经历。

“当我知道你正处于高中阶段,那些刚过去不久的高中岁月便不由自主地在我脑海中浮现。那三年,我承受着来自家庭和学业的双重压力,但我从未放弃,一直咬牙坚持。”一名重庆大学的学生这样写道。

“我的数学基础也不太好,初中时数学就不算突出,到了高中,复杂的函数、几何问题更是让我焦头烂额。不怕你笑话,我曾经因为解不出数学题急得直哭,即便边哭边做,还是毫无头绪,现在想来还觉得有些好笑呢!”另一名学生也在信中分享着自己的经历。

图片

图片

这些真实又亲切的话语,让昌都六高的学生们找到了强烈的共鸣。在学习上,部分学生基础相对薄弱,尚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尽管他们内心渴望努力学习,却常常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重重困难。还有一些学生对未来感到迷茫,不明白学习的意义,甚至沮丧地认为自己是“差生”。幸运的是,他们从这些大学生“哥哥姐姐”的信件中收获了无尽的鼓励。

除了鼓励以外,还有很多同学收到了哥哥姐姐们送的“小礼物”,有贺卡、明信片、足球等等,从孩子们脸上洋溢的笑容,可以看出他们的开心。

图片

图片

在这些信纸上,大学生们看到了曾经努力奋斗的自己,而中学生们则看到了未来的无限可能与希望。在网络信息飞速传播,消息甚至可以撤回的今天,白纸黑字所承载的真诚愈发显得珍贵。在这个渴望榜样引领的时代,那些能够与学生们共情的大学生,成为了他们可知可感的学习目标和成长引路人。

“渝暖藏冬·信语心言”不仅是一次书信传递,更是一场跨越千里的心灵对话。未来,重庆大学将继续深化此类公益活动,以青年力量践行社会责任,用文字播种希望,让温暖在寒冬中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