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思政课 | 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行走祖国边疆 书写青春华章 - 优秀案例 - “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数字地图
首页 / 实践教学 / 优秀案例 / 行走的思政课 | 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行...
行走的思政课 | 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行走祖国边疆 书写青春华章
来源:“人民公开课”微信公众号 作者:张彰 程坤彭 发布时间:2025-07-28 11:08:03 浏览量:0 所属基地:呼伦贝尔市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海拉尔纪念园、嘎仙洞遗址、呼伦贝尔呼和哈达边境派出所扎根奉献教育基地、呼伦贝尔博物院(呼伦贝尔历史博物馆)、中共六大展览馆(满洲里)
A- A+

 七月的呼伦贝尔,碧草连天如绿毯铺展,骏马踏风似流星掠过。在这片广袤且充满魅力的土地上,78日至12日,北京联合大学“行走祖国边疆·书写青春华章”社会实践团的师生们开启了一场融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承非遗文化与体悟戍边精神的研学之旅。师生们用脚步丈量边境线的长度,以目光踏寻文化的深度,在理论与实践的沉浸式解码中读懂“国之大者”的深刻内涵,青春视角与边疆文化碰撞出别样火花。

一、走读“融合之路”,共话民族团结

呼伦贝尔民族构成独特,48个民族交错杂居,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历史上以拓拔鲜卑为代表的各族群南迁融入中原,客观上巩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基本格局并塑造了“华夷一体”的政治传统,这也让呼伦贝尔成为多民族文化共融共生的典型区域,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

拓跋鲜卑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在中原建立政权的北方民族,它促进了各民族的大融合,也为隋唐盛世奠定了基础。作为拓鲜卑的旧墟石室遗址,嘎仙洞石壁间的古老文字记录着拓跋鲜卑穿越千年的历史回响,师生们循着向南迁徙的历史脉络,见证着鲜卑先人从山林跨越草原迈向中原的勇气与决心,追溯着鲜卑文化与中原文明交融互鉴的民族融合漫长历程。从嘎仙洞的密林深处到呼伦贝尔的辽阔雪原,拓跋鲜卑历史文化园内一件件承载岁月印记的文物、一帧帧记录变迁的史料无声串联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轨迹,架构出一场跨越时空的生动对话。

站在嘎仙洞洞口,实践团成员王欣感触颇深:“终于亲眼目睹了这个坐落在峭壁上的天然洞穴,周围树木参天、松桦蔽日,简直令人叹为观止!隐藏在大兴安岭秀美山川中的嘎仙洞,孕育了拓跋鲜卑民族宽广博大的胸怀和兼容并蓄的气度,他们广泛吸取各民族文化,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融合与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鄂伦春自治旗民族博物馆,师生们沉浸式体验了鄂伦春族兽皮、桦皮、居住、饮食等独具特色的狩猎文化。鄂伦春族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智慧以及“勤劳勇敢、崇尚自然、自强不息、豁达开放”的民族精神深深感染了实践团的每一位成员。在这里,历史不再是枯燥的文字,而是鲜活的画面。实践团师生不仅饱览了馆藏珍品,还在鄂伦春自治旗桦树皮制作非遗技艺传承人何英老师手把手指导下体验了桦树皮盒的缝制工序。何英老师详细讲解选材、处理等制作步骤,手把手指导同学们制作桦树皮手工品。从小心翼翼裁剪桦树皮,到精心雕琢图案,师生们全神贯注,指尖与天然桦皮相触间,一针一线之间,非遗技艺的制作巧思与自然共生的智慧直抵人心。

在岭上记忆陈列馆,11个体验区、20余万件当地民间、民俗用品依次展现了从民国时期至今的鄂伦春族生活场景。逼真的场景还原和珍贵的旧物展示,浓浓的生活与文化气息扑面而来,让人走进了鄂伦春族的岁月长河,场景化展示呈现的鄂伦春族传统与现代生活的碰撞让师生印象深刻。实践团成员张西浩:“鄂伦春古老的狩猎文化、特色的饮食文化充满着魅力,这里的人民在保留民族特色的同时积极拥抱新时代,他们的开放、包容与热情让我深受震撼。”

2025-07-08 112304

图为实践团参观岭上记忆陈列馆

一路向南,实践团来到了位于海拉尔区的呼伦贝尔历史博物馆。当讲解员的激光笔划过嘎仙洞复刻石刻时,拓拔鲜卑的历史史诗在光影中复活;在成吉思汗征战沙盘前,马蹄声犹如穿透时空,勾勒出草原帝国横跨欧亚的壮阔版图。抗日时期蒙汉联军的牛皮地图上还留着弹孔痕迹,每一件展品都在诉说着呼伦贝尔作为“民族交融活化石”的独特历程。实践团成员曹英楠说道:“原来课本上的民族史,在这里都能找到会呼吸的物证。”详实的文物、史料与多媒体展示,让师生们系统了解了呼伦贝尔地区从远古到近代的历史脉络、民族融合历程及独特的地域文化,直观感受到北疆大地的历史厚重与人文魅力。

DSC02476

图为实践团参观呼伦贝尔历史博物馆基本陈列

实践团团长、管理学院学工办主任孙丽娟:“我们深切且生动地体悟到了‘融合之路’在呼伦贝尔大地上绽放的实践华采,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个故事都在无声地教育着青年一代,也引领着青年大学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共同努力。”

二、探访戍边之路,淬炼青春担当

呼伦贝尔历来是华北门户、北疆屏障,毗邻俄蒙,鸡鸣三国,拥有三千里边关、八百里界河,边防线水陆兼备、点多线长,戍边成为这里抹不去的字迹。在新巴尔虎左旗第二边境管理大队所在的草原上,红色绸布滑落的瞬间,“北京联合大学实践教育基地”的牌子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场联建挂牌仪式,不仅是校警合作的里程碑,更标志着戍边精神传承有了新的青春载体。

在大队的“扎根奉献精神传承教育基地”中,玻璃展柜里的老物件诉说着光阴故事——1952年的马背电台、1980年的手摇报警器、迎新用的铜锣皮鼓……从“马背上的哨所”到“云端上的防控”,展品的更迭勾勒出边境管理的智慧演进。“这是我们创新的‘分区网格+警组联动’机制,让牧民成为守边的‘千里眼’。”移民管理警察刘军讲道。这位荣获内蒙古青年先锋称号、一等功奖章、联合国和平勋章的“暖心警长”,用带着草原风沙气息的故事告诉师生:戍边不是简单的站岗,是要让每寸土地都有温度。英雄从不是遥远的符号,而是在风雪里把脚印连成界碑的普通人。

图片1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内蒙古“青年先锋”荣誉称号获得者刘军同志交流

随后探访的新开河、二卡边境派出所,更让实践团直观感受科技赋能的力量:无人机巡航画面实时回传、智能预警系统自动识别异常轨迹……“老传统”与“新科技”的碰撞,让大家对“新时代戍边”有了更立体的认知。在嵯岗边境检查站五间房执勤点,民警们展示的警用装备让学子们驻足沉思。紧急救助的AED、巡逻防护装具、可定位的智能对讲机……检查站站长指着电子监控屏介绍,“我们构建的‘人防+物防+技防’立体防控网,是用脚步和科技织就的平安线。” 

截屏2025-07-27 20.54.12

图为实践团参观新开河边境派出所

研学之行如一场精神洗礼,从云端党课的信仰启迪,到界碑旁的誓言重温;从戍边文物的历史回响,到科技防控的时代脉动,呼伦贝尔的每寸土地都在诉说“守边有责、守边负责、守边尽责”的深沉内涵。“青年学子的到来,为边疆注入了思想活水。”新巴尔虎左旗第二边境管理大队教导员邰国玉感慨道,校警合作就像“给戍边精神接上青春的毛细血管”,让红色基因在传递中焕发新生。“校地联建不仅是挂块牌子,更是要让学生在边境线学会‘顶天立地’——头顶是家国,脚下是土地。”实践团带队教师、管理学院学工办副主任曹敏的话语,道出了此次合作的深意。

在中俄边境线41号界碑前,师生们深切感悟新时代党兴边富民、稳边固边治疆方略的实践伟力,进一步体会到戍边战士、护边群众平凡中的伟大。“以前在课本里读‘家国情怀’,今天在界碑前才真正读懂它的重量。”实践团带队教师王艺抚摸着刻有“中国”二字的界碑,目光坚定,“我们带回的不仅是照片里的草原风光,更是刻在心里的戍边密码——青春的意义,就该写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总体国家安全观不仅是我国国家安全的指导思想,也为其他方面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方法论支撑,是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在满洲里口岸国家安全教育馆,师生们跟随讲解员的脚步认真学习国家安全知识,深刻认识到守护国家安全、守护边疆稳定的重要性。“通过参观我了解到,满洲里红色国际秘密交通线是我党历史上建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红色交通线,在百年党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代的满洲里红色交通站,隐蔽斗争可歌可泣,荡气回肠。在新时代,我们要继续发扬革命先辈的斗争精神,筑牢国家安全防线,为民族复兴贡献青春力量。”实践团成员杜雨萌说道。

另一场生动的国家安全教育课在海拉尔区展开。实践团师生与10余名当地中小学志愿者共同来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海拉尔纪念园参观学习,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劳工们每日劳作超12小时,饱受饥寒折磨,工程完工后,日军为灭口将其残忍杀害,尸骨被抛入海拉尔河东岸‘万人坑’。这些从‘万人坑’迁回的尸骨,每具肩胛骨上的穿洞,都是日军暴行的铁证。”听着这段不容忘却的血泪史,师生们受到了强烈的精神洗礼。实践团成员刘湘怡表示:“国无防不立,民无防不安,这是抗日战争乃至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沉痛教训。只有不断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防实力,建立起巩固的国防,才能彻底摆脱被侵略被欺凌的命运,才能捍卫国家的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才能使民族复兴具有坚实的基础和可靠的保证。”

微信图片_20250710112229_2

图为实践团参观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海拉尔纪念园

三、迈向发展之路,奋进踏歌前行

党的二十大以来,呼伦贝尔以创新驱动为强劲引擎,深度贯彻新发展理念,这片秀美瑰丽、旖旎多姿的热土之上,铿锵有力的创新凯歌持续唱响,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展现了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强大生命力,也向世人展示了一幅民族团结进步、共创美好未来的恢宏画卷。

“中共六大是党的历史上唯一一次在国外召开的全国代表大会,是中国革命处于危急时刻的关键性会议。为了参加党的六大,大多数代表是通过满洲里出境的。尽管确保众多代表安全出境面临重重困难,满洲里依然出色地完成了这一艰巨任务,为中国革命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作出了显著贡献。经由满洲里出境并出席大会的代表,包括周恩来、苏兆征、项英、蔡和森、李立三等近百名同志。”在满洲里中共六大展览馆,满洲里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原副主任、满洲里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黄利民向师生们介绍着中共六大的历史。革命先辈不畏困难、一心向党的崇高情怀,为了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排除万难争取胜利的巨大勇气,跨越国界、追求真理、互帮互助的伟大国际主义精神令师生们深深动容。

截屏2025-07-27 20.55.46

图为实践团参观满洲里中共六大展览馆

“如今的满洲里,社会安定,产业兴旺。立足中俄口岸区位优势,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推动口岸经济高质量发展,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开放引领、贸工一体、产旅融合的陆路口岸城市转型振兴之路。这里的人民没有让革命先辈们失望!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把红色江山守护好、建设好!”黄利民动情地说到。

截屏2025-07-27 20.56.00

图为实践团参观满洲里国门展厅

对此,实践团成员付紫怡表示了高度赞同:“我们通过当地政府部门了解到,呼伦贝尔市近年来取得了可喜的发展成果:粮食产量实现‘十一连丰’,口岸边检、海关‘一站式’查验模式开创全区先例,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幅显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成功复创,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评估,国家级‘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城市’成功获批。可以说,这里不仅有碧草连天的生态画卷,更有产业兴旺的繁荣图景;不仅回荡着悠扬的传统牧歌,更奏响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铿锵乐章。”

呼伦贝尔大草原·莫尔格勒河景区是内蒙古首家草原主题的5A级景区,牧民萨茹拉家的草场就位于景区里。谈起景区建设为生活带来的新变化,萨茹拉笑得合不拢嘴:“这片草场属于呼伦贝尔大草原的腹地了,‘天下第一曲水’莫尔格勒河的最美河段也在这里,以前来旅游的人就不少。但由于缺乏管理,有的游客跑进我们自家的草场游玩,车把草皮都压坏了,也会打扰到我们放牧。没办法,我们就得经常与他们交涉,很容易闹不愉快。他们玩不好,我们也不舒服。现在5A级景区建成了,啥都规范了,游客们统一把车开到停车场,再坐摆渡车进来。我们牧户都搞起了农家乐,每天光吃饭就得有十几桌,还不算骑马、射箭这些项目。游客们玩的开心,我们有钱赚,草场也得到了保护,这日子能不好嘛!”

截屏2025-07-27 20.57.39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陈巴尔虎旗牧民萨茹拉家中合影留念

守住“好风景”,吃上“旅游饭”,端稳“聚宝盆”,牧文旅融合发展的喜人场景也在鄂温克族自治旗生动呈现。这里的民族文化创业园是内蒙古首家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创业园,集民族文化创业孵化、民族文化挖掘和传承、民族文化教育和研究、民族文化体验和旅游度假为一体,累计入驻企业232家,包含16家非遗创业企业,囊括了29个非遗项目。实践团师生实地走访企业,深入了解企业经营情况,结合所学专业知识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并在非遗手工艺人带领下体验鄂温克族太阳花制作技艺。实践团成员张锦轩:“在这里我真正体会到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火热场景。与各族青年沉浸式感受民族文化,交流碰撞民族产业发展的思想火花,感觉实在是太棒了!”

图片2

图为实践团成员体验鄂温克族太阳花制作技艺

同样,依托“万年历史文化、千年草原文明、百年矿山历程”文化底蕴,扎赉诺尔区在文旅融合发展上取得积极进展。在扎赉诺尔博物馆,实践团成员先后参观了反映扎赉诺尔历史文化、煤炭产业及呼伦湖生态湿地的展厅及地下模拟矿井。从见证远古文明的“扎赉诺尔人”遗迹与猛犸象化石,到展现生态多样性的湿地鸟兽草木,再到折射工业发展的矿井开采技术变迁,在讲解员的引导与生动解说中,师生们对扎赉诺尔的文化根脉、历史文脉与生态特色形成了立体认知,在实践中感悟到新时代给这片土地带来的崭新活力。

草原的风还在传唱“莫道关山阻且远,万里尽是护边人”的古老歌谣,而首都学子的青春足迹,正沿着前辈的脚印,在北疆大地上续写新的时代篇章。从嘎仙洞的历史回响到界碑前的铮铮誓言,从戍边民警的担当奉献到非遗传承人的坚守创新,实践团以多元视角解剖边疆文化的深层肌理,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潜移默化融入心间。这场跨越千里的研学,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信仰的锤炼。当青春的脚步与北疆的脉搏共振,终将沉淀为学子们人生坐标系里,最清晰的北方印记。新时代的青年们也必将以实践为笔,赓续中华文明交融共生的壮丽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