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暖心关爱”驱散危机阴霾——某个心理危机干预事件带来的思考 - 优秀案例 - “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数字地图
首页 / 实践教学 / 优秀案例 / 以“暖心关爱”驱散危机阴霾——某个心理危...
以“暖心关爱”驱散危机阴霾——某个心理危机干预事件带来的思考
来源:合肥工业大学 作者:余琛 发布时间:2024-12-02 16:51:50 浏览量:758
A- A+

一、案例摘要

学生张某,女,少数民族,出生于边远地区农村,自小成长环境艰苦,受教育条件有限,外貌形象普通。某日上午10:00,该生在参加一次考试的过程中,由于准备不充分,又急于提高成绩,因此在身上夹带了复习资料,被监考老师发现并当场终止了该生答题,令其离场。该生向监考老师和主考老师求情无果,遂一人神情低落地独自离开考场。面对这一打击,该生认为必将接受作弊处分,学位也将被取消,无颜面对家人,更谈不上为父亲续写梦想,一时间万念俱灰。在极度痛苦中,该生萌发自杀的念头,独自走上了教学楼楼顶。此时,考试仍在进行中,没有老师和同学在她身边。

学院和辅导员得知后第一时间协同各方力量进行干预,最终成功挽回。

二、案例解析

(一)案例思路与理念

1.分析人格特点:从小自强,习惯优秀,自尊心强

该生来自边远地区农村,自幼吃苦耐劳,凭借自身努力,在中学阶段始终保持优异成绩,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欢迎,也因此塑造了该生自尊、自信和开朗活泼的性格。该生在考上全国重点大学后,更是成为家人的骄傲,自尊心、自信心进一步增强。

该生父亲在当地是少有受过一定教育的知识分子之一,一直怀揣着用知识改变家乡的梦想,凭借一己之力开展了许多公益工作,然而耗费了个人大量的财力与精力,也难以持续下去,遭到家人和朋友们的不解。身处失落中的父亲,习惯于将心里话向自己最有出息的女儿倾诉,该生也因此背负上为父亲争光、继续父亲梦想的期望。

2.大学适应困难:难以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陷入焦虑

进入大学后,该生对大学的学习生活明显不适应。一方面,由于教育基础弱,该生成绩始终不理想;为了迎头赶上,该生付出了比他人更多地努力,但收效不明显。另一方面,由于成长环境、民族背景、风俗文化等原因,该生对新的环境和人际关系感到不适应,特别是在与来自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同学相比,该生在外貌谈吐、衣着服饰等方面,感到自卑,难以融入;该生努力学习计算机等新媒体知识和流行文化,试图融入身边的同学,同时也增加了她的压力和焦虑;为此,该生往往习惯于向学校中同民族的老乡倾诉心中的苦闷。该生十分懂事,为了缓解家庭的经济困难,始终在外兼职;由于缺少社会经验,也曾遭遇被非法中介机构骗取中介费、从事报酬极低的兼职工作等经历。上述压力,导致该生自尊心、自信心遭受挫折,心力和体力过度消耗,该生陷入长期焦虑,遭遇睡眠障碍,进一步影响了学习效果和情绪,形成恶性循环。

3.学院及时关注:学院察觉异常,积极给予帮助,建立了信任基础

辅导员辅导员敏感地察觉到上述情况,并向院党委副书记副书记作了汇报,院学生工作办公室多次给予该生关心和鼓励,数次为其申请助学金并发放困难补助。该生十分感动,也愿意向辅导员和院党委副书记倾诉内心,双方建立了较好的信任关系。

(二)案例设计与实施

1.考试违规被抓,万念俱灰萌生自杀想法

该生由于在身上夹带了复习资料,被监考老师发现并当场终止了该生答题,令其离场,一时间万念俱灰。在极度痛苦中,该生萌发自杀的念头,独自走上了教学楼楼顶。此时,考试仍在进行中,没有老师和同学在她身边。

2.痛苦挣扎中,向辅导员发出了生的求救

在楼顶上,该生内心陷入痛苦挣扎,并于10:40向院党委副书记和辅导员分别发了同一条手机短信,内容为:“敬爱的书记、导员,我对不起你们!因为想要取得成绩心切!所以犯下了不可以原谅的错误,我想我应该走了,离开……谢谢你们曾经给我莫大的帮助和支持,今生不能回报你们了!”。

3.竭力传递心的呼唤,终将学生从死亡线上拉回

收到信息后,学院和辅导员立即意识到情况的严重性,一方面,不停拨打该生手机,试图取得联系,明确该生位置,但电话始终无法接通;另一方面,立即展开搜寻,但当时所有学生均在考试,仅有辅导员一人四处寻找,效率很低,包括该生宿舍、考场和平时常去的地方,均未能找到;另外,副书记一边赶回翡翠湖校区,一边向学工部、保卫部和学院领导汇报情况,请求指导和帮助。

在电话无法接通的情况下,副书记、辅导员改为不断向学生手机发送短信息,传递心的呼唤。直至11:15,该生终于给辅导员回复手机短信,内容为:“我怎么可以和你联系?”紧接着,辅导员再次送短信并拨打其电话,这次终于接通。起初,该生只是在电话中一直哭泣,一言不发,辅导员一直在电话中安慰学生,说道:“你以前有任何事情都会和老师说,这次有事也要让老师来帮忙一起解决啊”“如果你出事了,老师会特别内疚自责”……一直谈了十多分钟后,该生才缓慢说出自己在某栋教学楼楼顶。副书记、辅导员当即一边驱车前往,一边保持通话稳住该生情绪,最终成功在楼顶找到该生。

4.进行紧急心理干预,沟通陪伴为主

在楼顶见面时,该生情绪激动,始终掩面而泣,抱住辅导员痛哭。经过十分钟的劝慰后,该生已显得极度疲惫,几乎失去行走的力气,由辅导员、副书记搀扶带离楼顶。

在得知学生找到后,保卫部、学工部相关人员先后解除警报。

辅导员、副书记将该生带回到学院一个单独的办公室,对该生作了一些思想工作,以宽慰为主,不敢进一步刺激该生。此时学生情绪虽略有平静,然而仍处于极度疲惫之中,精神涣散,谈话效果并不好。随后,辅导员陪学生吃了少许东西,送其回宿舍休息,并交待与其要好的同学多加关注。

(三)工作实效与经验

1.评估自杀风险,确定保密范围,消除主要压力源

在该生经过一段时间休息后,辅导员再次与其见面谈心,感觉情绪较为平稳,自杀风险可控。

与此同时,学院领导班子就此事进行了讨论,认为该生目前面临的主要压力源有两处:一是无法接受因作弊取消学位的结果,二是无法面对家人。基于上述考虑,决定:一、鉴于目前自杀风险可控,为了避免给该生增添更大压力,通知父母但请父母对此事绝对保密;二、鉴于监考老师是防范在前,没有让该生有付诸作弊的机会,学院决定从轻处理,认定该生为违规夹带给予批评,暂不做作弊处理。

在当天随后的谈话中,学院向该生通报了上述两项决定,该生情绪进一步趋于平稳,精神状态明显好转,自杀风险进一步降低。

2.在精神和生活上给予持续关心关注

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学院给予该生持续的关心关注。一方面,对该生进一步加强思想教育,使其认识自身的错误,吸取教训,并接受取消本学年各类评奖评优资格的事实。另一方面,关心该生的生活,继续向该生发放困难补助,并为其申请到一份校内勤工助学岗位。其次,对该生学习继续给予鼓励,建议该生科学安排作息,在调试情绪过程中如遇困难,随时向院学工部或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求助。

该生自杀风险基本消除,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恢复正常学习和工作。对于学校给予的帮助,该生非常感激,多次在节庆日通过短信、赠送小礼物表达谢意。在学习上,成绩依然处于中等水平,但该生对于自己的期望值有所降低。在生活上,该生仍坚持在外兼职,睡眠质量有所好转,但工学矛盾仍然突出,压力较大,存在反复的隐患。

 三、案例点评

(一)案例典型特征

    该事件是典型的自杀成功干预事件,干预成功的关键点在于第一时间及时发现危机事件,并且基于前期良好的信任关系基础,得以将当事人从危机事件中及时干预。

(二)案例推广价值

1.对于来自农村和边远地区的学生,家庭贫寒、学业困难、追求优秀,以及文化背景差异会给他们造成巨大生理和心理压力,长久累积会诱发心理疾病和危机的发生,需给予重点关注。同时应注意到,此类学生中部分会对内心情绪进行掩饰与压抑,值得我们保持敏感,认真识别。

2.政工干部平时应多主动关心学生、理解学生,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在危机时会成为把学生从死亡边缘拉回来的“救命稻草”。本案危机发生时,辅导员不断尝试与学生沟通,传递积极信号,让学生感到“心中有人”,对于紧急危机干预是至关重要的。

3.学生刚从危机中解救出来时,情绪不稳定,进行思想工作很难有好的效果,不可取;而重点在于做好看护,稳定其情绪,保护其安全,包括:指定不少于2人24小时不间断陪护;转移至一楼或低楼层住宿;清理房间中锐器、绳索、药片等危险物品,防止卫生间门反锁等。

(三)思考与建议

1.注重关系建立,营造信任氛围。政工干部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积极关爱学生内心成长与发展,积极运用职业生涯规划、焦点解决、压力调节等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帮助,建立信任的“亦师亦友”关系,真正做到学生成长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

2.建立心理档案,完善预警机制。要深入全面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排查摸底,规范化建立心理成长档案并做好跟踪记录。学生自我施压过大、各方面期望值过高、长期睡眠障碍等,都是学生可能存在心理危机的信号,值得我们警惕,及时进行心理疏导。

3.加强教育引导,增强心理韧性。在平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应进一步向学生加强生命教育、抗挫折教育,以及焦点解决、压力调节等实用心理技术。积极利用团体辅导等形式,让学生在体验中收获心灵成长,增加心理韧性。

4.注重危机干预,有效转“危”为“机”。危机从一方面来说是危险的,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另一方面来说,在危机痛苦的状态之下,会迫使当事人寻求帮助。政工干部要敏锐发现危机关键点,第一时间及时有效处理,同时要积极运用多方资源,从而有效干预。要以心理危机事件为“活教材”,加强经验分享,提高师生应对危机能力,增强高校师生应对心理危机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