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现状及路径研究 - 优秀案例 - “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数字地图
首页 / 实践教学 / 优秀案例 / 红色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现状及路径研究
红色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现状及路径研究
来源:中国大学生在线 作者:王佳惠 张孟然 张中宜 发布时间:2024-11-12 10:21:26 浏览量:128
A- A+

【调研团队】红祈山南乡村振兴促进团

【调研内容】:项目成员与涞水县山南村红色旅游产业相关人员进行深入访谈,同时实地调研山南村红色旅游产业发展情况,对深度访谈内容进行扎根分析推理归纳当地红色旅游发展模型,并推出推广性更强的革命老区红色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优化方案,以推动案例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作者王佳惠张孟然、张中宜

【指导老师】:陈永昶

【调研人员】:张孟然王佳惠张中宜马子尧张诗奕刘艺涵

【调研时间】:2023年6月29日-2023年6月30日

【调研对象】:涞水县山南村红色旅游产业相关人员

摘要随着乡村振兴工作的进一步开展,革命老区红色旅游产业的发展越发受到重视。本文根据笔者实践团队到河北省涞水县平西抗日根据地山南村实地走访所得的调研信息,通过SWOT分析法和访谈法了解案例地红色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再根据扎根理论构建出当地红色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基本模式,最后结合文献检阅成果、案例地现状调研结果以及红色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普遍问题,提出推广性更强、系统性更优的革命老区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优化方案,以推动案例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并为同层次发展水平的革命老区乡村振兴提供研究机制成果框架下的对策建议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革命老区;红色旅游;乡村振兴优化路径

一、文献综述

对于富含红色旅游资源的革命老区,发展红色旅游不失为一条带动乡村振兴的可持续性发展路径。目前直接对红色旅游促进乡村振兴课题研讨的核心期刊文献已有部分成果:黄三生、凡宇和熊火根着重探讨红色旅游融入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开发路径,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对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的新要求[1];吕胜男从红色旅游的功能方面切入,提出坚持传承创新,实现把握规律与创新实践“三个统一”的观点[2];覃建雄、张培和陈兴则以秦巴山区为参考建立了红色旅游扶贫模式,注重红色旅游在助力乡村振兴方面的实际应用[3]。但由于红色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发展模式属于新生状态,在发展过程中显然存在阻碍,对此,众多学者也尝试从不同角度对其所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破解之策。常卫恒探讨了红色文化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困境与发展路径,认为红色文化顶层设计不全,文化建设缺乏榜样引领,提出通过红色文化资源优化文化产业,其中重点包括发展红色乡村旅游的措施[4]。对于红色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机制研究,韩旭芳认为有关研究的契合点不够明确,且仅有部分文献内容涉及[6]。因此,加强有关红色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模式研究于目前而言刻不容缓。

 

二、研究背景

红色旅游作为践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方式,不仅可以教化育人,还可以促进革命老区的经济发展,近年来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二十大报告分析了发展革命老区红色旅游资源与乡村振兴之间的紧密联系,鼓励部分有条件地区依靠红色旅游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产业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重点强调了“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革命老区的红色文化底蕴深厚,以红色旅游推进革命老区乡村振兴,不仅可以使革命老区走出一条高质量、绿色发展之路,还可以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典型案例依据。

本研究以河北省保定市涞水县山南村作为案例地。山南村位于平西抗日根据地的核心腹地,区位优势突出,同时还蕴藏着宝贵的红色革命精神财富聂荣臻、萧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此经历过奋战名作曲家曹火星在此创作了不朽的革命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山南村的红色旅游资源丰富、特色鲜明、发展潜力巨大,但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以至于当地红色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成效不够显著,经过综合考虑,涞水县山南村作为案例地具有典型性。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1.团队将深入到红色革命热土——涞水县山南村,通过实地调研走访的方式,聆听当地的红色故事,挖掘其中蕴含的红色精神。

2.团队将采用SWOT分析、访谈等方法明晰当地红色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以及现实问题,为当地红色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对策建议。

3.团队采用扎根理论方法构建山南村红色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提出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优化路径方案,以期为其他革命老区提供参考。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当前关于红色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理论研究仍存在局限,本研究可以在现有基础上丰富相关研究体系,为后续的研究奠定基础

2.实践意义:本研究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针对涞水县山南村构建了红色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系统路径机制,提出了革命老区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优化方案能够为其他革命老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典型案例依据,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四、研究框架

图为研究思路图。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孟然 制图

五、山南村红色旅游发展SWOT分析

图为山南村红色旅游SWOT分析。中国青年网通讯网 张孟然 制图

 

、案例地红色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模式

本研究尝试通过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对文本资料进行三级编码,经由开放式编码、主轴式编码、选择式编码三个阶段,逐步归纳抽象出山南村红色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机制。通过研究发现,山南村采用红色精神引领下的“村干部带头-合作社主导-公司运营-村民参与-政府支持”的红色旅游发展模式。

图为山南村红色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机制。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孟然 制图

 

(一)干部带头:发展引导力

村干部在思想上发挥引领作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带领村民脚踏实地搞建设、做产业,引导着当地红色旅游的发展。山南村村支书王春革在老支书的点拨下产生了搞红色旅游的想法,从最初的整理史料、奔走学习,到拉拢投资、洽谈合作,再到红色旅游产业的运营管理,王春革全部亲力亲为。

(二)集体主导:发展协同力

山南村村干部组织带领山南村全体村民成立农宅旅游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这一集体经济组织从事有关红色旅游的经营活动。农宅旅游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山南村红色旅游发展模式中占据主导地位,代表着山南村每位村民的合法经济权益,为村民提供经济服务。

(三)公司运营:发展外驱力

山南村采取的是“专业合作社+旅游公司运营”的红色旅游经营合作模式。合作社与保定多家资质深厚的旅行社合作成立经营红色旅游的专业化公司——平西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旅行社主要负责客源市场运作、品牌宣传、运营管理等。该旅游公司以游客的需求为准绳为游客打造高质量的红色旅游产品,提供优质的旅游体验服务,以此取得的经营收入由合作双方共同支配,并最终以分红的方式惠及全体村民

(四)村民参与:发展内生力

山南村作为革命老区,红色文化基因深厚,红色精神赓续传承。在红色文化精神的熏陶下,山南村村民对山南村产生了深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种认同感和归属感演化形成发展内生力,推动山南村村民更积极热情地参与到红色旅游当中。但参与方式有限,参与程度有待提高。

(五)政府支持:发展支撑力

在山南村的红色旅游多元主体发展模式中,当地政府扮演着支持者的角色,通过资金支持、政策支持、技术支持、宣传支持等多点发力,为山南村红色旅游的发展提供支撑力。

(六)推动振兴:五维聚合力

山南村在保护与合理开发红色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形成了“合作社主导-公司运营”的红色旅游经营模式,初步实现了红色旅游的发展目标,带动村民就业。公司运营管理下的红色旅游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发展并逐步实现产业转型和初级融合。政府的支持与公司的建设推动了人居环境的改善,乡村生态宜居初步实现。红色旅游的发展促进村民自发建立自治组织,推动了乡风文明与乡村治理。综上,乡村各个方面在红色旅游的带动下飞速发展,助力振兴。


七、革命老区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优化方案

本研究最终提出革命老区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优化方案,在构建路径机制的基础上,综合山南村的现存问题,提出可供山南村和其他同类型革命老区参考的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优化方案。

图为革命老区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优化路径方案。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孟然 制图


(一)前提遵循:注重资源保护,合理资源开发

在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应当将红色旅游资源的保护作为首要前提和第一要义。首先,坚持保护优先的开发原则,避免由于一昧追求经济价值而造成的资源损耗。其次,强化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的顶层设计。在开发的过程中,要坚持“规划先行”,在开发过程中促进红色纪念设施、旧址的保护和修缮工作。形成“事前规划—事中保护—事后维护”的开发模式,尽可能减少红色资源在开发营运过程中的损耗与破坏。

(二)核心内驱:聚焦村民参与,强化主客互动

构造以“村民参与、主客互动”为内驱力的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发展模式,促进多方共赢。首先,聚焦村民参与。村民入股村集体经济组织,村集体经济组织为村民提供服务。其次,强化村民与游客的互动关系。村民在参与红色旅游的过程中与游客产生互动。另外,建立公序良俗,通过道德与制度约束主客双方行为。加强商业活动监督与治安监督,维护健康的市场秩序,打造良好的旅游环境,完善文明旅游规章制度,规范游客行为,从而促进主客双方的良性互动。

(三)关键环节:协调利益分配,保障多方利益

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切入,革命老区的红色旅游开发涉及到的主要利益相关者有政府、村民、旅游企业和游客。首先,拓宽村民参与红色旅游的多元化渠道。增加资产性参与这一渠道。在明确产权归属和健全产权交易制度的前提下,村民可以入股到旅游企业当中。其次,建立动态的利益补偿机制。再次,对于旅游企业而言,政府可以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激发旅游企业的活力。同时,加强对旅游企业的监督管理,规范市场主体的经营行为,保障游客的消费权益。

(四)重要纽带:打造区域品牌,推动协调发展

整合区域旅游资源,协同联动发展,推动革命老区整体振兴。革命老区应该以红色旅游产业为核心,串联区域其他特色产业,形成“1+N”的产业集群化发展格局。未来,涞水县平西抗日根据地可以重点发挥野三坡红色旅游景区的带动效应,打造以山南村为核心的红色旅游联动发展格局。

打造区域整体旅游品牌,加强多主体宣传,擦亮革命老区红色旅游名片。当地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内核,以年轻化的形式焕发红色革命文化的活力,打造多平台组合营销模式,持续提高革命老区红色旅游品牌的能见度。同时,强化当地居民对红色精神文化的认同感,以促进其自发地宣传红色旅游。完善红色旅游服务,提高游客的体验感,让游客成为红色旅游的宣传者。

(五)动力源泉:加强业态融合,促进产业繁荣

加强“红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是实现产业兴旺,促进村民富裕的动力源泉。首先,聚焦“红色旅游+教育”模式,研发红色研学旅游产品。其次,基于革命老区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打造以红色文化为引领的生态宜居乡村和休闲康养胜地,以“红色旅游+生态”的模式给予游客双重叠加的旅行感染力。再次,发展“红色旅游+特色农业”模式,倚靠当地的特色农产品,将农事采摘等活动嵌入至红色旅游活动中,打造“红色旅游+林果采摘”的特色路线产品。综上,以红色旅游产业为核心,加强业态融合,促进乡村产业繁荣,为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的注入不竭的动力源泉。

(六)基础保障:加大政策倾斜,完善兜底保障

红色旅游自带政治属性和公益属性,这就决定了政府应在红色旅游发展中发挥重要的兜底保障作用。革命老区大多地处偏远,经济社会发展滞后,而政府的倾斜性往往决定着老区红色旅游发展起步期的生命线高度。因此,在红色旅游发展初期,各级政府应当加大对红色资源挖掘、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同时,政府应加强对革命老区的宣传倾斜力度,提升老区知名度。此外,政府作为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整体运行机制中的协调者,应为其他利益相关主体提供支持与保障。

 

参考文献:

[1] 黄三生,凡宇,熊火根.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红色文化资源开发路径探析[J].价格月刊,2018(09):90-94.

[2] 吕胜男.乡村振兴背景下红色旅游的教育功能与辐射效应[J].社会科学家,2019(08):86-92.

[3] 覃建雄,张培,陈兴.旅游产业扶贫开发模式与保障机制研究——以秦巴山区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4(07):134-138.

[4] 常卫恒.红色文化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现实困境与发展路径研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22,39(06):83-88.

[5] 韩旭芳. 红色文化助推陕北老区乡村振兴路径研究[D].长安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