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概述分析】
实践育人是新时代我国教育方针的重要价值导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通过座谈、回信等形式论述实践在青年学生成长成才中的重要作用,勉励广大青年要“自找苦吃”“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坚持学以致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熔炉中,在社会的大学校里,掌握真才实学,增益其所不能,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
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创新精神、责任意识、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是广大学生认识社会、锻炼自我、服务基层的重要渠道。华南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作为拥有实践性很强的建筑学、土木工程等专业学科的学院,近年来不断深化“三全育人”改革,将社会实践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坚持立德树人,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深入推动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系列讲话精神和党史学习教育等汇入社会实践,教育引导广大学生积极参加暑期“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砥砺中不断深化“四个正确认识”,从中找到信仰与意志、精神与力量、目标与方向,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案例解决方案】
一、做好顶层规划,全程跟进指导
学院党委对标学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方案,结合专业学科和学生成长需求制定了学院“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工作方案和任务清单,明确坚持以党建引领统筹,强化顶层设计,创新实践育人格局,优化支持保障措施,提高育人实效,充分发挥实践育人在推进“三全育人”方面的基础性、引领性、示范性的价值意蕴,引导广大学生在实践中知行合一、成长成才。
学院党委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发动教工党支部带领学生党支部、团支部组建队伍深入基层一线开展调查研究和实践,并安排分管领导、辅导员专项负责全程跟进指导,确保工作高质量开展、实践取得实果、育人取得成效。
二、强化校地合作,丰富实践内涵
学院党委组织师生团队沿着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足迹开展调研实践。在清远英德,以师生党员为骨干的实践团队连续两年暑假深入连江口镇等水利移民村落实地勘察测绘、调研访谈,结合洪涝灾后重建工作为当地提升乡村人居环境景观质量提供方案设计,助力当地美丽乡村建设。


图1-2 实践队伍调研洪涝受灾建筑,提供重建改造及乡村景观提升方案
在潮汕地区,师生党员队伍与当地党委部门一起系统梳理南昌起义军南下后的行军路线,深入挖掘、收集、整理潮汕地区革命历史、革命故事、革命人物等相关资料,围绕当地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教育等主题设计制作青少年研学导览图、宣传册、展板等,帮助当地充实红色教育资源素材、丰富红色教育内涵、建设红色研学基地。



图3-5 实践队伍重走红军路调研收集资料,设计红色教育宣传材料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时曾指出,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突出地方特色,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在广州、佛山、东莞等地古村落,建筑学系老师带领学生用无人机、测距仪等设备对祠堂、庙宇等富有岭南特色的建筑进行详细测绘,将相关信息录入队伍自主开发的岭南传统村落文化信息平台,形成一整套详细的岭南传统村落文化数字资源库,以数字化推动南粤古村落保护和文化传承。


图6-7 实践队伍深入古村落调研收集材料
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学院联合广州市社会服务发展促进会组建实践队,前往从化区鳌头镇携手开展“筑梦童心”乡村夏令营活动,带领当地小朋友学习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猫头狮,一对一教导手工制作猫头狮和进行舞蹈编排,加深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文化自信。


图8-9 实践队伍教导学生制作猫头狮,传承传统文化
为助力地方高质量发展,学院组建多支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和“百校联百县兴千村”行动工作队,前往东莞桥头、河源古竹、从化温泉等镇村实地走访深调研,探索支持乡村发展的新路径,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基层订单式需求。

图8-9 “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和“百百千”行动工作队走入基层调研
【经验与启示】
学院党委坚持立德树人,发挥党建引领,深化“三全育人”改革,强化实践育人功能,教育引导大学生踊跃参加社会实践,在广阔的基层沃土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起到良好成效和社会效应。近两年来,学院实践队伍接连获得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和学校团委暑期社会实践重点立项,实践成果获得中共广东省委教育工委党史进校园系列活动典型案例二等奖、广东高校学生工作案例评优活动二等奖、学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评审一等奖等,15名师生获评“三下乡”活动广东省优秀个人、学校优秀指导老师等,相关事迹获南方+等各级媒体报道宣传,多次获各地政府致信感谢。


图10-11 近年来学院实践项目获得的省级表彰
图12-14各级新闻媒体报道学院实践队伍事迹
为进一步做深做实实践育人工作,学院认真总结了党建引领社会实践活动工作的经验和启示:
一、坚持目标导向,发挥党建引领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学院党委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使命,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坚持党对育人工作的全面领导,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推动“三个共建”“三个结合”:
(一)三个共建,共学共融共促
一是院地党建共建。学院与博罗县农业农村局、英德市移民办等地方政府部门开展党建共建,根据地方需求和情况针对性组建实践调研服务团队,协助当地规划建设“环罗浮山”乡村振兴示范带、水利移民村落景观提升等,为地方发展提供“华农方案”、贡献“华农智慧”。



图15-17 学院党委与地方政府部门党组织开展党建共建
二是师生党支部共建。学院党委注重发挥党支部示范引领作用,除了要求学生党支部组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外,还为每支队伍安排至少一名党员教师全程带队参与和指导,并成立临时党支部,由教师党员在第一议题中领学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习近平关于调查研究论述摘编》等。
三是党团支部共建。实践队伍中除教师、学生党员外,还有入党积极分子、共青团员、青马班学员等。在调研实践过程中,师生党员处处发挥引领作用,带领团员一起研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等书籍、开座谈分享入党初心等,引导团员积极向党组织靠拢。
(二)三个结合,坚定理想信念
一是结合四史教育。学院党委深化“四史”学习教育,重点围绕党史学习教育指导学生走进实践地红色教育基地学习,重走红军革命道路,探访老党员聆听入党初心故事,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



图18-20 引导学生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开展四史学习
二是结合感受四情。学院党委在组织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时要求学生必须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百姓,引导学生“身入”基层更要“心到”基层,在服务基层、服务人民中感受国情社情乡情民情,切身感悟党的领导下过去五年和新时代十年取得宏伟成就,进而深刻把握“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图21-23 学生实践队伍深入基层调研、深入服务百姓
三是结合学科特色。学院党委鼓励党员教师充分发挥学科特色,充分结合科研项目、社会服务、课程思政等,深度挖掘社会资源,丰富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和内涵,带动学生充分利用学科知识为基层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在学以致用中激发学习兴趣,增进专业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
二、坚持学思践悟,促进知行合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学到的东西,不能停留在书本上,不能只装在脑袋里,而应该落实到行动上,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正所谓“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在指导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党委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勤于“学”、敏于“思”、勇于“践”、善于“悟”。
勤于“学”,即深学、精学、用心学。学习对象除了专业知识外,还包括实践地的党史知识、红色故事、老党员和基层干部,从先进事迹中找寻前进的力量、找到学习的目标、找到努力的方向。
敏于“思”,即常思、常省、坚信念。实践过程中除了教育学生思考如何将地方需求转化为实际成效外,还注重引导学生发现自身思想、学习、经验上的不足,思考如何改进提升,指引自己坚定向先进看齐。
勇于“践”,即学而行,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除了引导学生将课本专业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外,还注重引导党员学生深入理解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在社会实践中自觉主动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
善于“悟”,即行之于实践,知之于实践。实践过程中除了引导学生切身感悟党的领导下过去五年和新时代十年取得宏伟成就,还注重引导学生深刻感受感悟党和人民对青年一代的亲切关怀和殷切期待,教育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复兴伟业,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
【资源链接】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习近平给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毕业生的回信》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习近平给河北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代表回信》
《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教思政厅函〔2018〕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