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宣部2025年6月启动的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共建行动计划引领下,余杭区委宣传部、区社科联与杭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创新开展结对共建试点工作。8月8日至12日,双方围绕“全过程人民民主与乡村振兴融合路径”主题,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刘际东、胡靖老师分别组织本科生和研究生两支队伍,赴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径山镇小古城村开展深度调研,着力打造理论实践融合的校地合作样板。
古樟树下寻初心:
溯源基层民主协商的实践密码
调研首站来到小古城村标志性的百年古樟树下。这里不仅是村民休憩场所,更是践行“村里的事情大家商量着办”重要嘱托的民主实践场域。2005年1月4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此调研时提出的这一理念,如今已发展成为“樟树下议事”品牌,其“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核心要义更被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
调研团通过实地观摩、史料研读,系统梳理了从农网改造到民宿发展等经典协商案例。讲解员动情介绍:“这张石桌见证了村里每次重大事项的民主决策过程,每次协商都推动着村庄向前迈进。”
茶香氤氲话治理:
解码“四议六步”工作法的实践智慧
在民主协商展示馆,信件、图片和实物等众多展品立体呈现了协商民主推动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过程。从传统农业到文旅融合,从人居环境整治到公共服务提升,彰显了协商民主赋能乡村发展的丰硕成果。
随后的座谈会上,村两委成员杨宇、村务工作者廖文健详细介绍了村级民主协商议事会的架构、运行机制及成效,并重点阐释了“四议六步”协商工作法,分享了线上线下结合的决策实践案例。这一制度设计不仅有效提升了村民的参与感、获得感,更显著增强了决策的科学性与透明度。
稻乡讲堂悟真知:
打造行走的思政实践教学新范式
8日下午,调研团移步余杭区永安村禹上稻乡综合体,沉浸式体验了一场来自基层一线的“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理论宣讲展。宣讲员以小古城村“樟树下议事”、鸬鸟镇“夜话亭”、瓶窑镇“小院议事角”等鲜活案例,生动阐释了全过程人民民主在余杭的生动实践与丰硕成果。
此行中,马院研究生高东权结合调研见闻,为师生带来一堂别开生面的“行走的思政课”。他聚焦乡村振兴与基层治理的深度融合,深入剖析小古城村在产业布局、文化建设、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创新实践。通过村民协商推动道路改造、发展特色茶产业、共建文化空间等具体案例,有力印证了“民主不是装饰品”的深刻内涵。
此次深入调研建立在扎实的前期工作基础上。7月25日,杭州市社科联召开理论溯源与现场教学点建设座谈会,推动杭师大马院等6所市属高校马院与包括小古城村在内的6个现场教学点精准对接,共商思政教育一体化教学科研。8月5日,马院副院长龚上华、姜海波与来访的余杭区社科联主席李松涛一行深入交流,就落实座谈会精神、深化校地合作达成共识。
此次联合调研,在余杭区委宣传部与区社科联的精心组织下,成功实现了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的双向赋能:高校智库资源的引入,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注入了新思路与新方法;而小古城村这一鲜活样本,则为思政课教学开辟了沉浸式实践新场域,生动彰显了校地协同育人的创新价值。参与师生深切感受到乡村振兴与民主实践的有机融合,纷纷表示此次调研为后续的微课选题、实践项目与学术研究开辟了广阔思路。未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将持续深化校地共建模式,引导青年学子扎根基层、服务基层,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青春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