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省部级教改课题20项,获批省部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7门,连续5年获重庆共青团工作考核“特等”,获批“重庆市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试点建设共同体”牵头高校……一项项荣誉成果的背后,是重庆财经学院深入推进“大思政”建设,擦亮思政教育“金名片”的扎实举措。
近年来,重庆财经学院高度重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创新思政课改革,构建课堂、校园、社会“三位一体”的大思政教学模式,不断提升学校思政工作质量,全面推进学校“大思政”工作格局。
▲校园风光
专业+思政同向同行,全面增强协同育人实效
新时代下,高校思政课仍然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但传统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够完全满足新形势下大学生价值观的培育要求,这就要求把专业课和思政课有机结合起来,协同育人。
基于此,重庆财经学院构建德育为先、全面发展的协同育人教育内容,打造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协同育人师资队伍,拓展形式多样、行之有效的协同育人方法途径,推动思政课与专业课同向同行、铸魂育人。
▲大学生讲思政课
协同育人,教师是关键。“思政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在重庆财经学院思政部思修教研室主任周敏看来,思政课堂不仅要给学生实实在在的动力引导,更要调动学生的的课堂主动性,让难懂的思政课变得有意思,让很多同学就此爱上思政课。
以周敏的课堂为例,他将学分激励机制引入课堂,在讲解知识点的时候尽力融合“视频点、案例点、幽默点”,“这样学生就不会觉得枯燥无味,自然听课也会认真起来”。
在重庆财经学院,思政教师可通过集体备课、研讨学习、专题研究、资源共享等平台及途径了解其他学科专业课程特色,专业课教师积极探究和挖掘各门课程中的思政育人元素,双方同向同行,拓展协同育人的新局面,全面增强协同育人实效。
将思政教育纳入团学工作,引领青年学子学思践悟
▲“播种道义 收获温馨”系列德育活动之情景剧
或走上讲台,讲授自己心中的思政课;或自编自导自演,结合自身实践精心呈现情景剧;或融入社会,将自己对思想伟力的理解化为生动实践……从知到行,思政教育伴随学生从入校到毕业,融入课堂内外的方方面面。
重庆财经学院坚持将共青团工作嵌入思政课建设中,实施“领航、启航、续航、导航、护航”五大工程,通过建强“品牌项目”、做优“典型选树”、夯实“志愿服务”等形式,创新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以及德育主题活动,构建融通内外的大思政教学模式,引导教育青年学子树立理想信念、坚定政治信仰。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连续九届开展“播种道义 收获温馨”系列德育活动,受众学生近6万人次;开展主题教育、专题讲座等活动1500余场,带动全校团员青年近3万人次学习;与巴南区人民法院共建重庆市首个驻校“校园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长期开展普法宣传、调解纠纷等公益活动,受到师生广泛欢迎;2020年,作为首批重庆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手拉手”共建行动第九组组长单位,积极与巴南区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共建活动……
▲重庆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手拉手”共建行动(第九组)启动
在诸如此类的活动中,重财青年学子真正成为学习思政课的主角、上好思政课的主力、践行思政课的主体,他们以“青年之声”,讲述一堂堂别致而精彩的“大思政课”。
“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教育工作者的价值所在、责任所系。重庆财经学院党委书记张毅表示,学校将以《重庆财经学院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工作方案》为牵引,充分发挥思政课一个主渠道作用,确保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二者同向同行,促进思政理论课和学团工作、思政理论课和社会实践以及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共建“三个融合”,推动党建工作和思政课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其它二级学院、科研和教学以及日常工作和育人成效“四个协同”,推动“大思政”在重财校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