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1日至15日,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组成“中国式现代化的河北工业探索历程及经验启示”调研组,奔赴保定、石家庄、沧州、唐山、秦皇岛五市,开展为期一周的主题调研。团队跨越2000余公里,深入考察12处典型工业遗址,系统采集“大思政课”教学案例,为研发“大国工业”系列思政课程、撰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河北工业发展报告积累第一手素材。
保定∣百年匠心:从烧锅遗址到胶片巨
头的突围之路
调研组首站走进保定,探访刘伶醉古烧锅遗址和中国乐凯集团有限公司。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保定建设了以西郊工业基地“八大厂”为代表的现代工业,经济总量长期居于河北省第一。保定的近代工业故事恰似中国工业的缩影——在封锁中点燃炬火,于浪潮里校准航向,向未知处勇闯新路。
作为金元时期延续至今的酿酒活化石,刘伶醉古烧锅不仅是中国蒸馏酒起源的重要实证,更展现了中国手工业在漫长历史中的持续生命力。刘伶醉古烧锅遗址至今仍保留16座金元时期的发酵池和古井,连续使用逾800年,不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中国蒸馏酒酿造史的活化石,现已成为国家4A级工业旅游景区,实现了文化遗产与品牌价值的双提升。古老的酿酒遗址,是中国酒业千年历史的留影,更是“北国酒乡”对外交流、宣传引客的文化地标。
在中国乐凯集团有限公司展厅中,调研团队深入了解到这家从胶片厂转型为新材料领军企业的三次跨越——“每一次转型都是一次打破封锁、自力更生的突围”。乐凯集团前身为“一五”时期156项重点工程之一的保定电影胶片厂,60多年来始终坚持自主创新,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用创新之光照亮成长之路,书写了一部民族企业不断直面危机、转危为机的创新纪实史。
石家庄∣转型样本:从“火车拉来的城市”
到数智创新的工业城市
在石家庄,调研组走访正丰矿工业遗产建筑群、际华三五零二职业装有限公司和华北制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一座正丰矿,半部近代史。位于石家庄市井陉矿区的正丰矿工业遗产建筑群,是一座承载着百年煤炭工业历史的文化地标。该矿创办于1912年,开创了中国煤矿机械化开采的先河,1926年就成为当时全国十大矿厂之一。1947年4月,井陉矿区宣告解放,晋察冀边区政府接管井陉矿务局,因此井陉煤矿也被称之为“解放第一矿”。如今工业建筑群完整保留井架、铁路等设施,成为近代煤矿工业实物档案。
际华三五零二职业装有限公司历史悠久,是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五零二工厂,位于太行山东麓,河北省井陉县境内,自1928年建厂至今已经有97年的历史了。近年来,公司不仅推进生产线智能化与实验室创新,将军工精神融入现代制造,而且还主动把握市场需求,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1958年全面建成投产的华北制药厂,被誉为“共和国医药长子”。该厂是新中国“一五”计划时期苏联援建的重点建设项目,也是当时亚洲最大的化学制药厂,选育出我国第一株青霉素和链霉素菌种,结束了我国不能自己选育菌种的历史。如今的华北制药从抗生素“一枝独大”,到生物医药、健康消费品等多领域开花;从标志性的俄式厂房到纤尘不染的智能化车间,每一次产业跃升的背后都有无数产业工人的坚守与创新。
通过访谈,调研组深刻感受到石家庄的工业记忆。从“一座正丰矿,半部近代史”的百年正丰矿到“数智突围”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际华3502职业装有限公司,再到“老药厂”华药的数字化转型,石家庄从传统轻纺基地迈向综合性工业新城,从“火车拉来的城市”到“国际庄”的变化,呈现出老工业基地数字化转型的典型路径。
沧州∣运河畔的涅槃:大化重生、“任四井”
精神与“工业迪士尼”梦想
在沧州,调研组深入探索国企转型与能源开发两大主线。
沧州大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原沧州化肥厂)曾是是我国首批引进美国、荷兰成套大型化肥生产装置建设的13家大氮肥企业之一。2013年陷入严重亏损,后通过供给侧改革、科技赋能和精益管理实现扭亏重生,探索出一条传统化工数字化转型成功之路。
在燕赵大地上,有一种精神叫做“任四井”精神。1975年,任丘古潜山油田以任四井的发现拉开了冀中平原石油大会战的序幕。在这里打出了中国陆上单井日初产最高的油井,创造了“当年勘探、当年开发、当年建设、当年收回国家投资”的“四个当年”奇迹,唱响了“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嘹亮战歌。如今,华北油田以任丘古潜山油田为发祥地,建设了任丘、河间、霸县、万庄、辛集、二连等配套完善的产油工业基地,推动了沧州炼化、华北石化的发展建设,并以此为中心,形成了石油、化工、燃气上下游业务的产业链集群,成为河北省能源经济的重要支撑。
流淌千年的大运河,途经燕赵大地时把最美最长的一段留给了沧州。课题组在沧州大运河非遗博物馆感受到,保护传承利用与工业文明建设相融合的“工业迪士尼”在运河之畔绽放出别样风采,为我们讲述河北工业发展的“大思政课”提供了生动的“活教材”。
唐山|从“中国煤都”到万亿之城:开滦、
启新与工业文明的守正创新
作为河北省首座GDP万亿城市,唐山为理解中国工业文明的传承与转型提供了典型样本。
在开滦博物馆,中国北方煤炭工业的历史轴线清晰可见。开平煤矿和滦州矿区“血色突围”的也少不了周学熙的身影。馆内大型多媒体景观和一件件馆藏、一幅幅老照片,好像推开了历史之门,在向后人诉说着开滦煤矿在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重大意义。开滦博物馆以丰富馆藏和场景复原,全面呈现中国煤矿开发史与工人运动史,以及唐山这座城市的工业化、城市化历史。
走进启新水泥工业博物馆,调研组仍然能感受到它的寂静和厚重。中国第一桶机制水泥在此诞生,从此周学熙和“马牌”水泥的身影屹立于中国水泥工业之巅,最高产量曾占全国水泥总产量的90%以上。启新水泥承载着民族工业的梦想,历经三个世纪的风雨,见证了中国水泥工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历程。启新水泥工业博物馆不仅是一座记录水泥工业发展的博物馆,更是一座城市的精神坐标,承载着唐山的工业记忆,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变迁发展。
调研组感受到,唐山以工业遗产活化助推产业升级,从传统重工业城市转型为环渤海新型工业化基地,展现出工业文明在创新中传承、在变革中发展的新时代内涵。
秦皇岛∣向海而兴:百年港口、红色山
桥与玻璃摇篮的时代回响
秦皇岛港口工业旅游区依照工业风、港口范、时尚感的设计思路,以西港开埠地为“核心”,以东港区和西港集装箱港区为“两翼”,着力打造“一核两翼”的景观格局。核心景区西港开埠地是秦皇岛港的发祥地,这里充分利用126年开埠地的文脉资源,突出港口博物馆、进境商品展销、帆船游艇基地等独具港口文化的特色标识,同时,利用旧厂房、仓库,以及废旧机械、钢轨、枕木等进行景观设计,呈现出浓郁的港口工业风貌。
中铁山桥集团有限公司位于山海关区,它始建于1894年,中国的第一孔铁路钢桥、第一组铁路道岔均诞生在这里。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王尽美早在1922年受中共中央指派来到工厂,组织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工人运动,赋予了中铁山桥深厚“红色基因”。历经百年的接续发展,除山海关老厂区之外,目前中铁山桥在江苏南通、广东中山、湖北麻城、内蒙古包头等地共建有六大生产基地。中铁山桥曾率先研制生产了新中国铁路六次大提速所需的关键设备,以及时速350公里的18号、42号、62号等高速铁路道岔,始终坚定不移地为中国式现代化和铁路建设事业贡献力量。
走进耀华玻璃厂旧址,斑驳的德式水塔、旧式水泵房以及法国哥特式电灯房建筑,向人们诉说着中国玻璃工业的往事。1922年,周学熙与比利时资本合作创立“耀华机器制造玻璃股份有限公司”,引进“弗克法”技术建成亚洲首条机械化玻璃生产线,结束外国垄断历史,开启了中国玻璃工业的新篇章,秦皇岛也因此烙上“中国玻璃工业摇篮”的印记。目前,耀华玻璃厂通过重组与技术创新实现转型升级,以中建材耀华为核心主体,聚焦高端玻璃制造与绿色低碳发展,整体呈现稳健发展态势。
在秦皇岛,调研组读懂了“向海图强”的工业精神如何与改革开放同频共振。
此次调研跨越五市、深入12处工业遗址,覆盖能源、制造、医药、化工等多元工业门类,采集近百小时影像及访谈资料。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将以此为基础,开发“大国工业”线上思政视频课程、编写校本教学案例库,并形成相应的资政建议和研究报告,推动工业遗产叙事融入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让燕赵大地的工业遗产真正成为穿越时空的“实景思政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