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七月,来自闽江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的师生来到地处山区的福建省闽侯县洋里乡,七天时间,他们走村入户,了解乡村产业,走访农户农场,探寻历史遗迹,收获满满。
实践队员在长基村考察牡丹园。(练泽权 摄)
总面积700余亩的古今园牡丹基地,是洋里乡长基村的一项主力产业,牡丹花和芍药是主打品种,同时相伴种植了数百亩红梨等果树。其中的牡丹花包含卷叶红、冠群芳、红霞等30多个优质品种;160多亩芍药则有好听又优质的金丝雀钻石、杨妃出浴等20个品种。因为产品优质,市场预期很好,实现了产销两旺。一部分鲜花在福州、厦门、昆明花鸟市场批发售卖,另一部分加工成牡丹花饼、牡丹花茶等,年收入600万元。牡丹花开季节,还带动外来游客前来观赏游玩,拉动周边“吃、住、游、乐、购”产业发展。这个产业为周边40多人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人均年收入达到1.7万元。
实践队员听取村民介绍当地历史和文化。(练泽权 摄)
在刘洋乡金线莲种植基地,这个占地面积650亩的农业产业化基地主要种植金线莲、铁皮石斛、黄精、重楼、白芨等中药材。村民以网络平台售卖为主要销售渠道,年产值达到250万元。这个不算太大的产业基地为周边30多人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人均年收入近2万元。位于田垱村格上坪的果树种植园有桃树3000棵、李树1000棵、油奈树2000棵,种植品种包括美香桃、福寿桃、“晚黄金一号”油奈、芙蓉李等。近年来这个种植园把发展桃李种植、桃花观赏和休闲旅游作为“一村一品”主攻方向,形成了以政府指导、企业主体、村民参与的“一村一品”建设格局。而金田村的石菖蒲种植基地则主要发展中药材产业和林下经济,140亩石菖蒲已经成为助力村财村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如何将象牙塔里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在乡村,发挥于市场?是师生们开展社会实践的重要课题。乡村振兴路千条,乡村产业各不同。师生们边走边看,边听边记,边访边想,白天考察探访,晚上交流心得。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乡村出点子,想主意,寻思路。针对探访中了解的诸如“青壮年劳动力流失”“农副产品销路局限”等问题,一一开药方,找方向,让社会实践变成了一堂生动有益的乡村实践课,社会实务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