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社会实践】南昌大学共青学院学子遵义行:推普传薪火,乡音焕新声 - 实践动态 - “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数字地图
首页 / 实践教学 / 实践动态 / 【暑期社会实践】南昌大学共青学院学子遵义...
【暑期社会实践】南昌大学共青学院学子遵义行:推普传薪火,乡音焕新声
来源:南昌大学共青学院 作者:李凯希 发布时间:2025-07-31 11:12:39 浏览量:0
A- A+

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服务国家“三农”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为响应教育部及团中央“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号召,并为纪念遵义会议成功召开90周年,南昌大学共青学院“红心引领 普润乡土”红色推普实践宣讲团于716日至17日深入贵州省遵义市调研。依托当地丰厚红色资源,团队发挥专业、特长与语言优势,积极展开“走访式”宣讲,为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寻访伟人笔端诗词里的精神密码

在娄山关毛泽东诗词馆,《忆秦娥·娄山关》词碑庄重矗立。宣讲团的青年们凝视着泛黄的手稿和复刻笺纸,从“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的遒劲笔触到《七律·长征》的磅礴诗行,追寻诗词与中国革命交织的诗史。展馆巧妙联动诗词意境与战场实景:窗外松涛翻涌似当年号角,展柜中锈蚀的军号与诗稿并置。团队成员结合诗词中的地理意象与军事战略,探讨语言艺术如何凝铸革命豪情,以及普通话推广对传承红色文脉的时代意义。

雄关漫道战壕碉堡旁的诗魂咏叹

巍巍娄山关见证着红军铁血征途。16日下午,宣讲团联合四川师范大学“青年新语”宣讲团踏足此地。苍山如海,昔日的战壕碉堡无声诉说着烽烟岁月。刻有《忆秦娥·娄山关》的巨型词碑前,“雄关漫道真如铁”的诗句如雷贯耳,青年学子们集体诵读,感悟伟人诗魂的磅礴力量。通过参观纪念馆、战斗遗址及图文史料,大家深刻理解革命精神薪火相传的内涵,并思考如何通过普通话让不朽诗篇在新时代焕发感召力。

寻炬转折地三校联动活化历史强音

17日上午,历史性的转折地——遵义会议旧址迎来三支青年团队:南昌大学共青学院“红心引领 普润乡土”宣讲团、四川师范大学“青年新语”宣讲团以及东南大学法学院本科生温锐党支部志愿宣讲团。在庄严肃穆的会场内,历史文献与会议决议被转化为生动的推普实践。南昌大学共青学院“红心引领 普润乡土”红色推普实践宣讲团成员们以标准普通话带领参访群众诵读决议选段、讲解历史细节,并与现场青少年进行互动式红色故事讲述演练。四川师大团队侧重理论宣讲,东南大学团队则融入法治视角,三支队伍协同合作,以语言为媒介,在精神地标上共筑红色文化传播的桥梁。

乡音花茂普通话成了致富新钥匙

随着乡村振兴深入推进,普通话普及需求日益凸显。17日下午,推普实践宣讲团深入花茂村——这个承载乡愁记忆的新农村示范点进行调研。问卷聚焦“调查对象基本信息”、“普通话使用现状”、“推普认知程度”及“推广方式期待”四大维度。

在花茂村一家陶艺体验馆,面对宣讲团成员李凯希的询问:“爷爷,您接待游客时常用方言还是普通话?觉得说普通话有啥困难不?”,正在做陶的张爷爷坦言:“平时招呼街坊都用遵义话,但外地游客多了就得说‘椒盐普通话’。村里开了三十多家民宿农家乐,像我这样做土陶生意的,要是能说顺溜普通话,电商直播、接待研学团都更得劲!”调研发现,该村中老年经营者普遍存在“会听不会说”、“敢讲不标准”现象,而蓬勃发展的乡村旅游正使普通话成为致富的新工具。

本次实践,南昌大学共青学院“红心引领 普润乡土”宣讲团以脚步丈量黔北热土。在娄山关追溯诗词精神,淬炼信仰;于遵义会议旧址联合发声,活化历史;深入花茂村精准调研,解码需求。青年学子们深刻体悟到,推广普通话不仅是破除沟通壁垒的钥匙,更是传承红色基因、赋能文旅融合、激活乡土潜能的文化引擎。当标准的国家通用语与淳朴乡音在绿水青山间共鸣,一幅语言通、文化兴、产业旺的和美乡村画卷正徐徐铺展,青春之声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