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城市规划展览馆:思政教育的创新实践与文化传承
【兰州市城市规划展览馆简介】
兰州市城市规划展览馆位于黄河北岸人民路,毗邻甘肃会展中心和大剧院,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2013年12月开工建设,2016年元旦开馆。占地面积约11428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6270平方米,地上4层,地下1层,布展面积约10151平方米。规划馆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建筑师崔恺设计,采用横向肌理的现浇清水混凝土材料,建筑立意为黄河河滩上一块被石头包裹着的璞玉,简称黄河石,建筑与黄河融为一体,呈现出兰州深厚的历史和文化积淀。
这是一座室内布展、建筑理念、城市特色完美融合的“规划艺术馆”。室内设计遵循“专属展馆、智慧展馆、绿色展馆、亲民展馆、复合展馆、艺术展馆”六大理念,融入现代、国际、艺术化的设计风格,布展保留了原建筑部分清水混凝土墙面,并以黑白灰为主色调,使布展风格最大限度的契合建筑设计立意。布展内容也遵循建筑功能进行布局,以“南观景、北展示”为原则,按照“过去、现在、未来”的展示轴线,向参观者全面详实地展现了兰州历史文化、城市风貌变迁、规划沿革、建设成就和未来发展蓝图等。
近年来,规划馆接待各级政要、国外使节、客商、各级各类机关企事业单位团体、大中院校和中小学生以及市民游客等,是市委市政府对外交流的名片、招商引资的“会客厅”、城市形象展示的窗口、市民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的阵地和城市旅游的景点。着眼于打造多元平台、提升场馆利用率,充分发挥公共场馆社会职能,开展丰富多彩的线上线下活动。被自然资源部、中宣部、教育部司局评为第一批自然资源和生态文明“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学习强国·i自然学习园地”,成为甘肃省唯一入选的单位。建成国家级省级科普教育基地、省级市级社会科学普及示范基地、省直机关党员干部教育基地、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少先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读者研学旅行教学基地,优质的讲解接待和公共服务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思政课实践资源】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为指导,紧密结合兰州城市规划馆的建筑特色、展陈内容与功能定位,深入挖掘展馆内各展区蕴含的思政元素,打造沉浸式、互动性、在地化的思政教育资源,引导学生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增强对家乡、对国家的热爱之情,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实践目标
引导学生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角度,理解城市规划与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实践内容与形式
1. 黄河之都 山水名城总规模型
①理论深化:
教师带领学生参观总规模型,详细讲解兰州的地理区位、山水格局以及城市空间布局。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嵌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发表的重要讲话,引导学生思考兰州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责任,增加“城市双修”(生态修复、城市修补)案例解读互动的同时结合展设说明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兰州时提出的“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具体要求。
②互动形式: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如何在城市发展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每组推选代表发言分享观点。
“生态规划师”角色模拟:模拟“削山造城”与“因山就势”两种开发模式,对比生态效益与经济成本。
2. 4D动态影院
①理论深化:
学生观看 4D 动态影片,直观感受兰州的历史变迁、城市发展成就和未来规划愿景。观影结束后,教师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关于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的理念,解读影片中展示的兰州发展战略和举措。在观影前增设“新发展理念导引区”,通过问答预习“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在兰州实践中的对应场景(如兰石重装科技创新、兰州新区产城融合)。观影后增加“总书记的嘱托”文本导读,衔接影片未来愿景与二十大报告“中国式现代化”目标。
②互动形式:
“我为兰州发展献一策” 活动:让学生写下自己对兰州未来发展的建议和想法,进行交流分享。
“城市未来管理局”提案赛:学生分组抽取“碳中和社区”“智慧交通枢纽”“工业遗产活化”等命题,构建规划提案设想撰写。
“市民听证会”:各小组分别扮演人大代表、环保组织、老年居民等角色质询提案合理性。
“时间胶囊”计划:将学生的发展建议封存于纸箱,标注“2035年启封”,强化历史使命感。
3.史话兰州全息影像空间
①理论深化:
学生在全息影像空间中感受兰州悠久的历史文化,了解兰州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地位和贡献。教师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引导学生认识到兰州历史文化的独特价值,增强文化自信。如在全息场景中讲解“文化自信”理论标签(如霍去病西征场景为“多元一体的民族观”,唐蕃古道场景为“文明交流互鉴”)。
②互动形式:
“丝路使者”沉浸剧:学生扮演粟特商人、敦煌僧侣、明代茶马司官员等角色,在全息场景中完成“贸易谈判”“文化传播”“边防协作”任务,体验“和平合作、开放包容”的丝路精神。通关后获得“文明交流勋章”(老师提前准备教具,如刻有习近平总书记“五通”理念的文创书签)。
“非遗活化创想营”:结合全息展示的兰州鼓子、黄河水车,设计“传统工艺+现代生活”产品方案(如水车造型文创台灯)。
4. 羊皮筏子漫游体验
①理论深化:
学生体验羊皮筏子漫游,感受黄河文化的魅力。教师讲述羊皮筏子在兰州历史上的重要作用,以及黄河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引导学生传承和弘扬黄河精神。解读羊皮筏子从运输工具到文化符号的转型,体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针。结合筏工号子歌词,解析“团结、坚韧、乐观”的黄河精神与民族精神的内在关联。
②互动形式:
“黄河漂流日志”:体验后在带队教师处领取笔记本,书写“如果我是筏工”的时空穿越故事,需包含“遇到激流如何协作”(集体主义)、“发现污染如何行动”(生态文明)等命题。优秀故事可收录修改用于参加“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教学案例。
5. 科普之窗展区
①理论深化:
学生参观科普之窗展区,了解科技创新方面的知识。教师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关于创新驱动发展、绿色发展的理念,引导学生认识到科技创新重要性。在嫦娥六号探测器模型前,授课突出展现中国科技自立自强,激发民族自豪感,主要讲解“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在月球样品密封封装装置前,授课突出体现集体主义精神与科研协作力量,诠释“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主要讲解“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在火星探测器国旗前,授课突出说明国家尊严与航天报国情怀,深化爱国主义教育,主要讲解“航天梦是强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互动形式:
发放“航天人角色卡”(总设计师、焊接工人、数据监测员等),每卡附带真实人物语录故事:讨论“平凡岗位如何贡献强国伟业”,用便利贴写出观点(如“精益求精就是爱国”“工匠精神”)。
“我是国家宝藏守护者”:“假设你是月球样品管理员,需向国际科学家团队讲解中国采集月壤的意义”,抽取讲解关键词卡(如“人类共同财富”“科学伦理”“技术自主”),结合展品1分钟即兴演讲,观众投票选出“最佳宣讲员”。
“精神密码拼图竞赛”:将探月精神16字拆解为单字图块(追、梦、协、同等),带队教师提前准备A4纸和剪刀。小组在嫦娥六号模型周围空地进行剪纸拼合完整,拍照上传至学习通软件,并排除代表讲解本组剪纸的具体含义。
四、特色创新点
1.理论具象化: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可触摸的展品、可参与的互动任务、可带走的教学设计。
2.在地化叙事:以兰州城市规划展览馆外观“黄河石”寓意,设计“璞玉琢成”系列思政课程,隐喻青少年在思政教育中磨砺成才。
本方案通过场景再造、叙事重构、参与深化三大策略,将展馆转化为立体化的思政育人空间,实现“在山水间学生态、在历史中学文化、在科技中学创新”的教学目标,形成可复制推广的场馆思政实践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