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战役的历史启示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到革命圣地西柏坡——中国民主革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这里发生过许多深刻影响中国革命和中国命运的重大历史事件。其中之一,是中共中央以西柏坡为军事指挥所,指挥了奠定中国民主革命胜利基础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今天的现场教学想和大家分享几项内容:一是三大战役的过程及重大意义;二是国共物质条件及民心向背的三个对比;三是从其中得到的两项升华。
一、三大战役的过程及重大意义
1948年9月12日至1949年1月3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了三次战略决战,即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场战役。
1、辽沈战役
辽沈战役从1948年9月12日发起,东北野战军先后分路奔袭北宁路。到10月1日,切断了北宁路,一部分主力进抵锦州城下。10月10日,由华北国民党军组成的“东进兵团”自锦西向通往锦州的要隘塔山发起猛攻。东北野战军预先设置在塔山的两个纵队顽强阻击,鏖战6昼夜,打垮国民党军的数十次冲击,成功地阻止了它的东进。其“西进兵团”出动后,也遭到解放军3个纵队的阻击,进至彰武、新立屯一带后,未敢继续南进。10月9日起,东北野战军发起对锦州的攻击。经过激战,于15日攻克该城,全歼守敌10万余人。随后,被长期围困在长春的国民党第六十军于10月17日起义,新编第七军也放下武器投诚。21日,长春宣告和平解放。10月26日至28日,东北野战军主力在新立屯、黑山地区全歼廖耀湘兵团10万人。11月2日,直下沈阳、营口。辽沈战役至此胜利结束。东北全境宣告解放。辽沈战役在52天激战中,人民解放军以伤亡6.9万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精锐部队47.1万余人,其中毙伤国军官兵5.68万人,俘虏32.43万人,俘虏国军少将以上高级军官186名。国军共损失1个东北“剿匪”总司令部,1个东北“剿总”锦州指挥所,4个兵团部、11个军部和36个师。损失各种火炮4709门,轻重机枪13347挺和其他枪支175361支。
这一战后,国军总兵力下降到290万人,解放军总兵力上升至300万人。国共双方的正负位置,已经颠倒过来了。
辽沈战役的具体领导人:林彪、罗荣桓、刘亚楼
2、淮海战役
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
正规军兵力对比:66万:80万。华东野战军全部主力15个纵队和1个特种兵纵队,第35军(吴化文部),华东军区地方部队,中原野战军全部主力7个纵队和中原军区地方部队等;国民党军徐州“剿总”司令部、前进指挥部,第2兵团5个军、第6兵团4个军、第7兵团5个军、第8兵团2个军、第12兵团4个军、第13兵团3个军、第16兵团2个军,第1绥靖区5个军、第3绥靖区4个军等。
淮海战役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进行的。解放军投入官兵66万人,加地方武装40万人,国民党军兵力理论满编值80万人,据《国民党视角下的大决战》实际50万多一点。淮海战役于11月6日发起,到22日为战役第一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华东野战军在碾庄地区歼灭黄百韬兵团10万人。中原野战军也完成对徐州的战略包围。1948年11月23日到12月15日,为淮海战役第二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中原野战军及华东野战军一部,在宿县西南的双堆集地区包围并歼灭黄维兵团11万人。华东野战军主力在杜聿明指挥的徐州国民党军3个兵团25万人向西突围时,将这股敌人合围于永城东北的陈官庄地区,并歼灭其中的孙元良兵团约4万人。12月15日到1949年1月10日,为淮海战役第三阶段。1949年1月,华东野战军发起对杜聿明部的总攻,全歼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10个军约20万人,淮海战役中,人民解放军经过66天紧张艰苦的战斗,以伤亡11万余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军55.5万人。使长江以北的华东、中原地区基本上获得解放。
淮海战役也是三大战役中解放军牺牲最多,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
淮海战役的具体领导人: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
3、平津战役
平津战役是最后一个战役。平津战役在1948 年11月29日发起。从1948年12月22日起,人民解放军按照中共中央军委“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原则,首先攻克西线的新保安、张家口,在东线,1949年1月15日,全歼天津国民党守军13万余人,解放天津。经过解放军和中共北平地下党的耐心工作,1月31日,傅作义率部接受改编,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战役胜利结束。平津战役历时64天,人民解放军伤亡3.9万人,国民党军队52万余人歼灭和改编,使华北地区除太原、大同、新乡等少数据点及绥远西部一隅之地外,全部获得解放。
三大战役,历时142天,共争取起义、投诚、接受和平改编与歼灭国民党正规军144个师,非正规军29个师,合计共154万余人。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消灭。三大战役的胜利,为渡江战役准备了条件,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
二、三个对比
国外媒体曾评价,蒋介石和毛泽东的最大区别,在于蒋介石有铺着地毯的总统府和飞来飞去指挥部下作战的“美玲号”专机。
对比一:两个指挥所——总统府和西柏坡
相比蒋介石铺着地毯的总统府,中共西柏坡“中央军委作战室”只有简易的四间土房,却是当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指挥中心,被誉为“最小的军事指挥部”。
比较两个指挥所,并不专指两个指挥所的办公舒适度,核心内容是在解放战争中,国共两大军事集团的物质条件差异。军事实力的对比,包括人员数量、武器装备、经济支撑、外部援助、组织协调、战略战术,以及很重要的士气风貌。
论物质条件,国共两党领导的军队完全不处于一个重量级:战争初期,国民党占据全国绝大多数城市,海陆空军齐备,同时享有众多的国外军事、经济援助;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依然未摆脱“小米加步枪”的总体面貌。但是在组织协调、战略战术和士气风貌方面,解放军则占绝对优势。
重点讲讲三大战役中体现的战略战术思想:
主要战略思想
1、放眼全局,注重战役间的协调配合
毛泽东从全国战局着眼,对三大战役之间的协调配合做出了规划。1948 年秋,东北地区人民军队共有兵力100余万人,控制了东北98%的土地;该地区的国民党军队仅有兵力55万人,且又被分割在长春、沈阳和锦州三个较为孤立的地区。为防止东北之敌撤入关内与华北之敌汇合后增大华北解放军的作战压力,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决定阻止敌人南下,采取了就地歼灭敌人的方针。其实,早在 1948年初毛泽东就极富前瞻性地做出了《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的指示。东北野战军按毛泽东的战略构想于9月12日发起辽沈战役,至10月1日已切断东北之敌通往关内的惟一通道,把敌人封闭在东北地区并随之全歼,避免了东北之敌南逃关内,大大减轻了后来平津及华北战场上的压力。
在淮海、平津两战役中,毛泽东关于战役之间相互协调、配合的战略思想更加明显。人民解放军于1948年11月6日正式发起淮海战役,22日全歼黄百韬兵团,25日又将黄维兵团围困于双堆集。徐州杜聿明集团逃窜,也于12月4日被人民解放军包围在陈官庄;至此,淮海战场上的敌人已被分割包围完毕,人民解放军已充分具备了对各孤立之敌展开全面进攻及全歼的条件。但是在此关头,毛泽东出于配合平津战场部署并拖住华北之敌“不使蒋介石迅速决策海运平津诸敌南下”的考虑,毅然决定“留下杜聿明指挥之邱清泉、李弥、孙元良诸兵团(已歼约一半左右)之余部,两星期内不作最后歼灭之部署”。同日,毛泽东指示东北野战军在25日前完成对天津;塘沽、芦台和唐山等地的包围,切断敌人从海上南逃的路线。而在此期间,东北野战军先后在康庄、怀来地区截断了平津敌人西逃之路;当平津战场完成对敌人的切割、包围后,1949年1月6日,淮海战场上的人民解放军才对被围困的杜聿明集团发起了总攻。平津战场上人民解放军也随即对各被分割孤立之敌展开围歼,至31日也获得了彻底胜利。淮海、平津两战役相互协调配合,取得了总共歼敌107万余人的辉煌战果,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
2、针对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战略方针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也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精髓。毛泽东针对三大战役各战场的不同情况制定了不同的战略方针。
在东北战场上,针对敌人兵力部署在锦州、沈阳、长春三点一线的态势和撤退东北的企图,毛泽东制定了“关门打狗”的战略方针,要求人民解放军“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在淮海战场上,针对敌人在以徐州为中心点的“一点两线(陇海线、津浦线)”,企图以此来阻止人民解放军南下,而且万不得巳时撒到淮南与南线敌人汇合以确保南京、上海的兵力部署,毛泽东提出了“截断宿蚌路,歼敌于淮河长江以北”的战略方针,对敌人进行“中间突破”加以各个就地歼灭。平津战场上,傅作义集团在以北平、天津为中心,东起唐山西至张家口的铁路线上摆起了一字长蛇阵,企图在溃败时从海上南逃或向西逃窜,为了就地歼敌不让其逃走,毛泽东制定了先切断敌人东洒两头退路然后再逐个歼灭敌人的战略方针。
3、以攻打重点目标统率战役全局
在东北战场上,为了实现“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的战略意图,毛泽东明确指出应把锦州地区作为首要的重点攻击目标:“你们的中心注意力必须放在锦州作战方面,求得尽可能迅速地攻克该城”,“即使一切其他目的都未达到,只要攻克了锦州,你们就有了主动权,就是一个伟大的胜利。”
淮海战场上,敌人的兵力部署呈现出“一点两线”的十字架格局。为了实现“歼敌于淮河长江以北”的战略意图,毛泽东做出把歼灭黄百韬兵团和“截断宿蚌路”作为本次战役的首战目标。12月15日,人民解放军全歼黄维兵团,之后又全歼被围困的杜聿明集团。
平津战场上,针对敌人一字长蛇阵的兵力部署, 为了实现切断敌人退路不让敌人逃走以就地歼灭的战略意图,毛泽东确立了“先打两头”的作战方针,把 张家口、新保安及塘沽、芦台等地区作为首攻的重点目标。12月20日首先攻克了新保安和张家口,1949年1月15日又攻克了天津。最后,陷于孤立绝境的北平之敌被迫接受了和平改编的建议。
主要战术思想
1、分割敌人,各个击破
为了有效地歼灭敌人,在敌人兵力还较强的情况下,对敌人进行分割包围使其化整为零是十分必要的。东北战场上,因敌人长期以来就分布在较为孤立的锦州、沈阳、长春三个点上,对其进行切割较为容易,而在淮海战场上相对较难。为了孤立徐州,毛泽东在1948年的11月9日要求人民解放军在力争歼灭黄百韬兵团的同时,“截断宿蚌路”并“向李弥兵团攻击”,以“控制并截断徐州至运河车站之间的铁路”人民解放军按照指示于15日攻占宿县,切断了徐蚌之间的联系并于22日歼灭了徐州以东的黄百韬兵团。25日又将试图北援的黄维兵团围困,于双堆集,随后将其全歼。最后,陷于绝境的徐州杜聿明集团在惊恐中向徐州仓惶逃窜也被人民解放军追歼于陈官庄地区。
平律战场上对敌人采取分割包围各个击破的战术更为突出。毛泽东在1948年12月11日的《关手平津战役的作战方针》中即确定了东北野战军要在25日前完成对天津、塘沽、唐山等地的包围,对张家口、新保安采取“围而不打”和对平、津、通州等地采取“隔而不围”的方针;还指出完成上述任务之后的攻击次序大约是:“第一塘芦区,第二新保安,第三唐山区,第四天津、张家口两区,最后北平区。”当完成将敌人分别阻隔于平、津、塘地区的战略部署后,人民解放军于22日首先攻克新保安,24日歼灭张家口之敌。1949年1月15日东北野战军攻克天津,17日塘沽之敌从海上逃走,31日陷于孤立的北平傅作义集团接受了和平改编。
2、攻城与打援、牵制相结合
东北战场上,毛泽东于1948年9月5日就指示东北野战军在攻打义县、高桥、兴城和绥中时“卫立煌有极大可能增援,可在运动中歼击”,7日他在《关于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中又指示“准备在打锦州时歼灭可能由长、沈援锦之敌”。随后,在攻锦和保锦争夺战中,毛泽东更是精心部署了对敌之东西对进兵团的阻援和打援兵力。
在淮海战役中,为了实现歼灭黄百韬兵团重点作战任务,毛泽东对打击可能的救援之敌进行了精心部署:“以一个至二个纵队,歼灭临城、韩庄地区李弥部一个旅,并力求占领临城,从北面威胁徐州,使邱清泉、李弥两兵团不敢以全力东援。以一个纵队,加地方兵团,位于鲁西南,侧击徐州、商邱段,以牵制邱兵团一部(孙元良三个师现将东进,望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即速部署攻击郑徐线牵制孙兵团),以一个至二个纵队,活动于宿迁、睢宁、灵璧地区,以牵制李兵团。”毛泽东要求东北野战军“扭打平张线上之敌”以“吸引傅作义部几个军于平张线上,并歼灭该线各军之一部或大部”。这些打援、阻援措施的制定和实施,有效地确保了主攻目标的顺利实现。
3、军事打击为主,辅之以政治攻势
1948年10月15日,人民解放军攻克了锦州后,长春守敌在突围无望、守必被歼的情况下,经过人民解放军强大的政治宣传,其第60军军长曾泽生于17日率部起义,19日东北“剿总”副司令郑洞国率第7军投诚,长春遂宣告解放,这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军解放东北的步伐。
平津战场上,人民解放军对北平东、西两翼之敌进行了重大的打击,切断了敌人两头的退路之后,向被围困的傅作义集团发出了最后通牒,要求敌人放下武器接受和平改编,否则“我军将以精确战术攻城,勿谓言之不预”。在人民解放军兵临城下和强大的政治攻势面前,傅作义集团接受了和平改编的建议,于1949年1月31日开出城外接受了改编,北平获得和平解放。
在三大战役中毛泽东还大量运用了其他的一些战略战术,如充分调动敌人在运动中大量歼敌、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先打弱敌后打强敌,等等。这些光辉的战略战术思想不仅对指导革命战争具有重大的意义,在今天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和具体的日常工作也同样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对比二:两种指挥风格——专机与电报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取消了抗战时期的国民政府军委会,蒋介石以总统名义亲自指挥国防部和参谋本部,多次乘专机到东北、华北前线指挥。
在历时四个月零二十天的时间里,中共中央统帅部通过电波与前线保持密切联系,指挥着三大战役的战争进程。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向各个军事前线指挥部共发出197封电报,这些电报的电文都由毛泽东亲自撰写,有力指挥了各个战区的军事行动,成为三大战役军事指挥艺术的一大特色。为了能及时处理前方的请示电报,毛主席总是随来随复,有时1个小时就要起草两三份电报,发报台经常是这份电报还没发完,下一份电报又送来了。周恩来风趣的说:“我们一不发枪,二不发粮,三不发人,就是每天往前线发电报,就把国民党打败了!毛主席是在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里,指挥了最大的人民解放战争。”在西柏坡纪念馆内,专门设置了展现197封电报的电报长廊。
专机和电报,两种指挥风格,反映的更深层次问题是,统帅对战场与对将部的掌控不同。
辽沈战役中,国共双方最高统帅蒋介石和毛泽东几乎同时都看到了锦州这步关键之棋,但蒋介石与他的东北将领们意见不一,从而举棋不定,贻误战机在先。蒋介石犯下的一个致命战略错误,就是不顾当时东北人民解放军力量增长的实际情况,固执地与解放军展开决战,终使几十万精锐之师在东北大地上灰飞烟灭。
相比之下,毛泽东对战场总体局势的把控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略战术则是比较成功的。毛泽东认为,先打锦州,封闭国民党部队逃出关外的道路,“关门打狗”是上上之策,林彪则认为攻打锦州是有困难的,应该先打长春,但是在其试攻长春后知道攻打长春也比较困难,于是同意先打锦州。锦州破后,国民党军队就被封闭在东北,陷入了孤立境地,陆上无法逃脱。
对比三:两种态度——人心失尽与百万民工支前
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历经66天、堪称中国近代军事史上规模最大的会战——淮海战役,以国民党军队的惨败告终。经此一战,国民党军队精锐尽失,再也无力抵御解放军的攻势。
长久以来,关于国共双方的参战兵力多以国民党军80万败于解放军60万一说最为常见,然而国民党方面却认为自己是以40万兵力“在无后续补给状况下苦撑……”。
淮海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参战部队共计60多万人。战役初期,国民党政府徐州“剿匪”总司令部所辖部队约60万人,数量上略少于人民解放军。蒋介石为挽救徐州危局又从其他地区调集部队增援淮海战场,前后共动用兵力约80万人。解放军的60万是战役之初准备投入的总兵力,即包括中野、华野及地方军区能参战的所有部队,国民党军的80万则是整个战役期间累次投入部队的总和。解放军在整个战役期间,并非是初期的60万,而是越打越多,66天中,各军区共为前线升级补充了10万以上新兵。
在兵力之外,还有一点是不可忽视的,即站在解放军后面的是543万民工。无论是60万打胜80万,还是100万打胜80万,战争胜负的结果,从来不是双方纯粹参战兵力、武器的计算,除了政治上的争取民心和军事上的浴血搏杀外,还有更为关键的因素,那就是后勤保障。打仗就是打后勤,没有强大有力的后勤,就没有与国民党军展开大决战的伟大胜利。陈毅元帅有过一句名言:“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淮海战役是一次大兵团持续的大规模决战,其所需人力、物力的数量是极其巨大的。毛泽东非常重视这次决战的后勤支援,战役中要求中共中央中原局、华东局必须会同华北局统筹解决全军部队及民工130万人3至5个月的粮食、弹药、草料及10万至20万伤员的医治,对人民参战实行“耕战互助”的方针。在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统一部署下,中原局、华东局、华北局除原有军队系统后勤外,先后成立了中原运输司令部、豫皖苏后勤司令部、豫西军区支前司令部、华东支前委员会、华中支前司令部及冀鲁豫战勤总指挥部,组织动员了山东、安徽、江苏、河南、河北5省的人力、物力给予全力支援。据不完全统计,各解放区共出动了民工543万人(其中随军民工22万人,二线转运民工130万人,后方临时民工390万人)、为最初参战部队的9倍。动用担架20.6万副,大小车88万余辆,船只8500余艘,汽车257辆,向前线共运送了1460多万斤弹药和9.6亿斤粮食及其他大量军需物资,向后方转送了11万名伤病员,出色地完成了运输任务。因统计标准不一,各类史料记载多有不同,有的资料如《解放军后勤简史》记载战勤民工为225万。
三、两项升华
升华一:物质条件不决定人生高度
简陋的农村指挥所最终战胜了铺着地毯的总统府,赢得了三大战役的胜利,说明外在条件并非事物发展高度的决定性因素。
升华二:利益一致才能行动一致
百万民工支前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普通劳苦大众利益一致,人民立场的政党带来人民立场的政策,人民立场的政策带来人民的倾力支持,人民的支持是人民军队战无不胜的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