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台区共同体-大中小一体化教学案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初中篇 - 教学资源 - “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数字地图
首页 / 实践教学 / 教学资源 / 【丰台区共同体-大中小一体化教学案例】中...
【丰台区共同体-大中小一体化教学案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初中篇
来源: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作者:丁丽敏 发布时间:2024-11-07 14:10:14 浏览量:55 所属基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A- A+

弘扬抗战精神  培育时代新人

丁丽敏

北京丰台二中小屯校区


一、实践教学主题:传承抗战精神 厚植家国情怀

“传承抗战精神,厚植家国情怀”依据《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初步了解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知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领悟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能够以恰当的方式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开展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教育。”“体会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人文精神和传统美德,弘扬民族精神,具有强烈的中华民族自豪感;学习和理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革命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了解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性成就,认识中国共产党在国家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进程中的领导作用。”

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文明与家园》,包括两课内容,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引导学生构筑精神家园,认同中华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面对国家发展中产生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我们更需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绿色发展道路,坚持生态文明建设,构筑生命家园。建设精神家园与构筑生命家园相互联系,共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明”的要求。 “传承抗战精神,厚植家国情怀”依据的教学内容是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第二框题第一目《高扬民族精神》的内容,本课时的学习在于聚焦第一课时中的革命文化,引导学生在对革命文化的学习中感悟民族精神,能够在生活中自觉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从而为下一课时构筑中国价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下坚实基础。

二、建议适用课程或年级

建议适用课程: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

建议年级:九年级

学习经验、知识储备:九年级学生对民族精神有一定的认知,但多数学生对民族精神的内涵及重要价值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对如何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理解较浅。

学科能力水平:九年级学生能够学习一些比较系统的理论知识,但看问题还不够全面和深刻,对抽象材料进行分析的能力还不够强。

学生兴趣与需求分析:通过课前调查问卷,可以看到九年级的学生对国情和时事学习有很强的心理需求,他们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生活,他们愿意去认识历史、了解国情。

三、教学目标

通过走进抗战馆,探究令自己印象深刻的一件文物、一句名言、一个人物,深刻理解抗战精神,进而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和与时俱进的特征,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从而提升政治认同。

通过朗读革命烈士家书,感悟早期共产党人的家国情怀,进而深刻理解民族精神的时代价值;通过观看赵一曼孙女写给赵一曼的跨越时空的回信,提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感,厚植爱国情感,进而能够自觉在生活中继承和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提高责任意识。   

四、教学内容

1.抗战精神的内涵和理解

2.民族精神的内涵和特征

3.民族精神的时代价值

4.如何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

五、教学重难点

学习重点: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和与时俱进的品格、中华民族精神的价值

学习难点: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

六、教学创新点

1.思政课的实践性。本课通过学生“行走”成果汇报、课堂探究及“跨越时空的来信”等活动,让学生在研学中自己发现资源、自己分析资源、自己组织资源进行交流,让学生在活动中参与和体验,从而突破教学重难点,落实核心素养。

2. 思政课的体验性,本课注重情感体验,抓住了家书这样一个能够打动学生内心情感的点,设计课堂活动。通过朗读烈士家书及烈士后代“跨越时空的回信”等活动,带领学生走进烈士的内心世界,深刻理解早期共产党人的家国情怀;进而走进自己的内心,思考实际生活中如何弘扬民族精神,把教材内容的学习,变成了学生自己的体验与感悟。

七、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

1.教师活动:

(1)制定参观抗日战争纪念馆研学任务单,制定学习百年党史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实践中形成的精神的学习任务单,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学习支架。

(2)指导并参与学生小组线上交流。

2.学生活动:

(1)学生走进抗日战争纪念馆参观学习,在学习中记录另自己最感动的一个人物、一句名言和一件文物,并分析这些人物、名言和文物背后所反映的精神。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线上交流,小组内分享自己感动的人物、名言和文物,推选大家认为最感动的材料,并小组分工制作PPT,准备班级汇报。

(3)学生通过网络查阅百年党史过程中,党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实践,形成的许多伟大精神,并对这些精神的内涵、形成的时代背景及对今天的价值进行学习和分析,完成任务单。

(二)课上活动

1.导入新课:

视频展示活动过程。

教师介绍:刚刚过去的这个假期,大家借助咱们丰台区思政课程推出的九条精华路线中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卢沟桥文化旅游区这一条,开展了线上线下的研学活动。在这条精华路线中,特别是在抗日战争纪念馆中,同学们有非常多的收获。

2.讲授新课

环节一:知民族精神之内涵

师:今天这节课首先进入到第一环节,让我们在交流汇报中感知民族精神的内涵。经过了小组内的交流讨论,大家推选了三个小组在今天的课上进行交流汇报。

学生活动:小组汇报

一个人物:英雄母亲 送儿参军

第一组学生介绍英雄母亲邓玉芬的故事,引导其他同学感受普通老百姓在抗日战争中所表现出来的家国情怀。

一句名言:马革裹尸 战士荣光

第二组同学介绍抗日战争中新四军牺牲的最高级别的将领彭雪枫将军的故事,感受抗日战争中中国军人的英雄气概和革命豪情。

一件文物:窑洞著书 指路明灯

第三组同学介绍了能够指导抗战胜利、能把中国人民团结起来、树立抗战必胜信心的理论著作,感受中国共产党人的高瞻远瞩和必胜信念。

归纳: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这样的人、这样的事迹还有很多,他们让我们感受到英勇的中国人民所表现出来的爱国情怀、民族气节、英雄气概和必胜信念。这就是伟大的抗战精神。

总结:抗战精神是民族精神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具体体现。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人民不仅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而且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问题:同学们,你能举例说说历史上有哪些人和事体现了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预设学生作答:霍去病、岳飞、文天祥、林则徐等历史人物,岳飞抗击金军、戚继光驱逐倭寇、郑成功收复台湾等历史故事。)

补充:其实我们还可以从一些名言中去感受民族精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反应了什么精神?愚公移山呢?“礼之用,和为贵”呢?学生思考回答中国的很多名言警句所体现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从而感受到从成语、诗词、名言、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很多都能看到,中华民族精神一直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过渡:下面让我们把视野聚焦到近百年来。近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中华民族精神得到极大的丰富和发展。

学生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分享学习任务单,完成小组探究任务。问题设置:课前我们布置了任务单,要求同学们去查阅资料,了解这些精神。现在每个小组的桌子上,有三张卡片,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你们先看看大家查找的资料是否一致,交流下你们磁卡上的精神,你们认为它属于什么时期呢?请把它贴在相应的位置上。

教师归纳:整理板书

问题:这些精神与民族精神是什么关系?

小结:中华民族精神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并随着时代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

环节二:悟民族精神之价值

过渡语:那么与时俱进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对我们个人、对中华民族会有什么价值呢?下面就让我们进入第二个环节悟 民族精神之价值。

教师:很多同学在参观抗战馆的时候都关注到了家书。下面我们就通过这其中的一封家书来体会民族精神的价值。这是赵一曼同志1936年8月2日就义前,在临行的火车上借来纸笔写给儿子宁儿的一封家书。首先有请赵一曼家书的朗读者。

创设情境:配乐朗诵【赵一曼家书】。学生以朗读者的身份进行配乐朗诵,其他学生聆听朗诵

设置问题:赵一曼在信中反复呼唤“我的孩子”,如此割舍不下,但她却义无反顾地选择从容就义,这是为什么? 学生走进革命烈士的内心,分析赵一曼的家国情怀和民族大义。

教师归纳:有国才有家,有信仰才有勇气。家国情怀、民族大义是赵一曼舍生取义的精神力量、精神支撑。正是因为有像赵一曼一样千千万万的仁人志士,传承、发扬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斗争精神、梦想精神,中国人民才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奇迹,我们才有了今天幸福的生活。民族精神不仅影响着当时人们的行为选择,在当代,依然有着重要的价值。

设置问题: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形成的精神,对当代中国乃至未来中国有怎样的精神价值呢?请结合生活经验,谈谈你的理解。学生活动小组探究,分析这些精神的精神价值。结合生活经验,谈延安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和抗震救灾精神对今天个人和国家、乃至对未来中国的价值。

创设情境:“人民战争”与“人民战‘疫’”。设置问题:今天我们取得人民战疫的胜利,和当年取得伟大抗战胜利有哪些相通之处?学生思考并回答。

从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动员人民、依靠人民,推动形成了全民族抗战的历史洪流,到今天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一致抗击疫情,争取国泰民安,这种以人民为中心、始终依靠人民、始终为了人民的初心是没有改变的,所以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同时通过这个问题的探讨,能够理解这些不同时期的精神之间的一脉相承,理解它们对今天中国具有的价值。

教师小结: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养、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支柱,是维系我国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团结奋斗的牢固精神纽带,是激励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不竭精神动力。

环节三:扬民族精神之旗帜

播放视频:赵一曼孙女在赵一曼牺牲83年后写给奶奶的跨越时空的回信。学生观看视频,分享感受,体会到这封跨越时空的回信中传承的力量。

问题:看完视频,你有什么感悟?在和平年代,还会有像赵一曼那样的牺牲吗?今天,我们身边有哪些榜样,他们是如何传承这些精神力量的?学生交流,寻找身边的榜样,医务工作者、家长、老师及身边的同学们,体会在我们身边,其实有很多平凡的人,他们每天在平凡的生活中践行着对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弘扬。传承民族精神既不遥远,也不困难,伟大精神本来就是在一个个平凡的中国人身上凝聚起来的,也是在一代代中国人身上传承下去的。

创设情境:如今,我们国家正大踏步走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征途中,站在2024,眺望2050,静心想一想那时候你是什么样?你会如何继承先烈遗志?如何弘扬民族精神?如何成为更优秀的自己?请你给2050年的自己写一封跨越时空的来信吧。

学生活动:跨越时空的来信。学生展望2050年的中国和2050年的自己,思考自己如何继承先烈遗志,如何弘扬民族精神做更好的自己。学生展示并分享自己的信。认识到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继承先烈遗志、弘扬民族精神,做好自己当下的每一件事情,面对自己人生的2050,面对祖国发展的2050,要做好出发的准备。

教师:同学们的回信,让老师非常感动,正像你们所说的,我们要以实际行动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就像大家刚才回信中所说,我们要能够做到,在国家和人民需要我们的时候毫不犹豫、挺身而出;在社会和他人需要我们的时候,能够见义勇为、扶危济困、无私奉献;在日常学习工作中,能够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敬业创优,这其实就是我们对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弘扬。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把信折叠好,放在面前的信封中,每组选出一名时光信使,把我们组的信投递到我们前面的时光邮箱里吧。老师就是大家的时光邮递员,2035年,我依然在丰台二中等你们回来。

3.课堂小结

同学们,是什么给了我中华民族取之不尽的动力?是伟大的人民,是伟大的民族,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奋斗中继承、培养和发展起来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征途漫漫,惟有奋斗,让我们接过先辈的旗帜,走好我们自己的新征程,以实际行动高扬民族精神。

八、课后思考题

“关注身边生活,弘扬民族精神”身边的榜样评选活动。

步骤:

1.制定评选标准

2.根据评选标准进行民主评价

3.撰写人物故事

4.校园宣传版的制作及宣传

九、参考书目

2022年版《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教材

十、教学反思及建议

本课需要改进的地方:可以进一步挖掘抗战馆的资源,例如《论持久战》科学预见了战争前景和进程,对鼓舞全国人民必胜信心产生了重大影响。历史是一本教科书,对今天的中国依然具有着重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强调要善于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这既是对抗战胜利的最好纪念,更是新时代面对复杂斗争局面保持清醒的客观需要。所以对《论持久战》资料的运用,还可以从《论持久战》的对今天的价值的角度来深入挖掘,引导学生充分体会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和必胜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