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春季学期“北大思政课程论坛”成功举办 - 工作动态 - “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数字地图
首页 / 工作动态 / 2024-2025学年春季学期“北大思政课程论坛...
2024-2025学年春季学期“北大思政课程论坛”成功举办
来源: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发布时间:2025-06-22 00:00:00 浏览量:1
A- A+

2025年6月7日,2024—2025学年春季学期“用事实讲道理”北京大学思政课程论坛在哲学楼博雅讲堂201成功举办。北京大学教务部副部长刘建波、教务长办公室副主任于菲、党委组织部副部长张洪峰、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唐平、党委学生工作部管理办公室主任依力亚尔、校团委学术科创部和权益部部长王祯,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助理史春风、教学督导王成英,授课教师代表陈文旭、李彬彬、孙超等出席活动担任教师评委。马克思主义学院访问学者、思政课优秀论文获奖者、思政课助教代表等担任观众评委。活动由北京大学思政课助教中心承办,姚灵毓和张人天担任主持人。

图片

本次课程论坛在举办方式上进行了创新优化,由以往五门思政必修课分别设立分论坛调整为“五课合一”集中举办,促进了不同课程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论坛采取课程组内推荐与同学自主报名相结合的方式,赛制分为初赛与决赛两个阶段,经过5月的初赛选拔,各课程评选出1个优秀小组晋级决赛。决赛现场设计了小组展示、现场答辩与教师点评等环节,还原讨论课堂的真实情况,强化问题互动与理论点评,有效提升了课程论坛的学术性、思辨性、趣味性以及同学们参与思政课的获得感,现场掌声与笑声不断。


图片

游戏中讲道理,带入情境的现身说法


第二组和第四组同学均以互动游戏作为展示形式。

第二组同学的主题是“溯源近代海外劳工史”,他们制作了一款生存游戏,在场同学都穿越回了1900年代,化身为一位出海华工,每一次选择,都是押上生命的赌注。面对家中的饥荒,要不要出海?面对“浮动的地狱”,要不要奋起反抗?参与修建美国第一条跨州铁路,却被美国的历史叙述抹去;好不容易在异国他乡立稳脚跟,却又因为“排华法案”,子女不能接到身边。展示小组又邀请现场的两位同学拿着假身份,试着通过海关严格的移民审查。通过失败,两位同学被送到羁押华人的“天使岛”。

一段情景,一次选择,一个结果,一段真实的史实。第二组同学以游戏选择及结果,配合真实史实的讲解,带现场观众回顾了那一段充满血泪的近代华人洋工史。那一代人的船票在风雨飘摇中通往了异国他乡,而我们这一代的船票又通向哪里?小组同学最后带我们回到现实,思考今天的答案,余味悠长。

展示结束后,小组同学回答了现场同学提出的压迫与种族歧视之间的关系问题,以及这一历史对当下解决种族歧视问题的启示;回应了同学关于是否可以通过更多口述史料丰富展示内容的建议。史春风老师点评认为,选题切合同学们的研究能力和史纲课“为什么是中国共产党”的教学主旨,展示诙谐幽默又引人思考,并建议进一步突出对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清朝政府作用的分析。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第四组同学以“公德”为主题,制作了PKUer功德大挑战游戏,挖掘北大学子的日常生活,让现场观众频频发笑的同时也促进了大家的反思。第一个情境是给导师发消息:是选择发疯消息轰炸,还是礼貌措辞?消息轰炸会让导师不悦,而礼貌措辞则是人与人之间基本的尊重,这是与人交流的公德。第二个情境是早八自行车停放:是选择“见缝插车”,还是找到车位规范停放?“见缝插车”不仅可能绊倒行人、妨碍他人取车,还增加了保安的工作量;而规范停放则可以避免这些问题。这是维护公共环境和秩序的公德。第三个情境是图书馆内情侣的互动:是不顾他人眼光“搞一波抽象”,还是保持安静不打扰他人?“搞抽象”会引起众人内心的唾骂,而保持安静则可以维护大家良好的学习环境。这也是维护公共秩序的公德。最后,小组同学进行了理论上的总结,呼吁大家提高公德意识。

展示结束后,小组同学回答了“公德似乎是外部灌输的,如何在现实中践行公德”的问题。王成英老师点评认为,展示紧贴北大同学日常生活,内容接地气又灵动,同时建议进一步把握公德与私德的辩证统一,深化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阐释。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事实中见理论,展现理论的现实生命力

第一组和第五组同学以理论为主题,或以案例引入并阐释理论,或展现理论分析框架,充分体现出北大学子的理论素养。

第一组同学以习近平外交思想为主题,通过新时代民间数字外交实践切入,选取小红书“TikTok难民”等当下热点案例,深入分析了中国数字平台在国际传播中的作用与影响。他们展示了以小红书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如何成为民间外交的重要载体,助力文化交流、打破刻板印象,体现中国软实力的提升。同时分析了数字外交中的机遇与挑战,结合官方与民间、线上与线下的互动案例,阐释了新时代中国外交在全球大变局中的创新路径,展现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在数字时代的生动实践。

展示结束后,小组同学回答了“官方和民间线上外交承担的不同功能及二者之间的关系”问题。陈文旭老师点评指出,展示选题结合时事,案例与理论结合较好,由点及面,逻辑完整,情景剧形式新颖有趣,同时建议理论阐述可以进一步深入,数据引用需更加严谨,展示过程中避免成为ppt reader。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第五组同学围绕“农民为何革命”这一核心问题进行展示。他指出,虽然理论上可以用“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来回答,但这一解释尚不充分,仍需结合具体历史情境加以深化理解。展示以农民的现实生活困境作为切入点,分析了当时农民面临的吃不饱饭、自然灾害、战乱、税收、债务积累等生存风险,并借鉴斯科特《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中关于缅甸农民的案例,构建出自己的理论框架。他指出,正是“三座大山”的压迫与红色政权提供的保护与回应农民需求,共同促成了农民的革命动员。展示充分体现了同学的理论探索能力和对现实问题的深入思考与分析。

展示结束后,小组同学回答了是否可以用类似思路解释工人为何罢工以及农民群体中不同阶层的革命性差异等问题。孙超老师点评指出,展示的优点在于能够运用自身专业知识对思政课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建议在展示形式上进一步优化,问题讨论更聚焦,理论援引注意讨论范围。史春风老师指出,革命时期的“革命”应准确表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余粮征集制”引发的是骚动而非革命,同时文献引用还需进一步规范。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辩论中见真理,穿越千年的角色扮演

第三组同学以“真理”为主题展开展示,别出心裁地通过哲学对话剧本的方式引入,围绕亚里士多德、笛卡尔与马克思关于真理的不同观点,呈现出一场跨越时空的哲学辩论。三位同学分别扮演三位哲学家,围绕“真理的本性”“真理与实践”“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等核心问题展开探讨,论辩愈发深入。

实际上,这场辩论源自一位大学生女孩与AI共同创作的剧本。展示过程中,女孩对AI初稿提出质疑,指出其未能真正还原哲学家的思想深度与思维方式,并在与AI的反复对话中展现了人类思维与AI逻辑的差异。女孩最终对剧本进行了改写,呈现出更具哲学张力与思想深度的对话场景。通过这一富有创意的展示,既展现了对“什么是真理”这一哲学问题的探索,也引发了关于AI与人类智能本质差异的进一步思考,彰显了同学们理论思辨与创新表达的能力。

展示结束后,小组同学回答了“AI取代人类的可能性及人类防止这种情况出现的方式”以及“是否可以脱离西方哲学语境理解马克思思想”的问题。李彬彬老师点评指出,选题聚焦真理观这一根本性的问题,哲学史视角的讨论很好,建议进一步处理好全面性与深入性的关系。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各小组展示结束后现场观众积极提问互动,小组同学也做出了针对性回应。在此基础上,刘建波、张洪峰和唐平等老师对同学们的展示讨论进行了精彩的点评和指导,充分肯定了本次课程论坛的创新性和教育性,认为现场讨论做到了聚焦问题和形式多样并逐步走向深入,是非常好的成功尝试,寄希望接下来的思政课教学创新更有影响力和实效性。

图片图片图片

综合教师评委和现场观众的打分,现场评出了本次课程论坛的特等奖(1组)、一等奖(2组)和二等奖(2组),教师评委为同学们颁发荣誉证书,论坛圆满结束。